通山洪港西坑村支书朱必海:情注山乡不言悔

2017-05-26 11:09  

为改变家乡贫困面貌,他多次放弃“跳农门”机会。当村支书33年,带领群众劈山修路,兴办教育,发展产业,将一个贫困村建设成全国生态文化村和全国美丽宜居村。他就是通山县洪港镇西坑村支书朱必海。

穷村不变样,我不忍心离开

17日,记者从咸宁驱车抵西坑村地界,道路突然变得平坦。西坑村离洪港镇约20公里,离县城更远。眼下,朱必海正在谋划,将水泥路拓宽升级,让车流物流更方便。

59岁的朱必海,头发花白,神情略显疲惫。

贫困村当支书,不容易。朱必海说,当初母亲极力反对他当支书,说因为村里太穷了,条件差,工作不好搞,会耽误自己一辈子。母亲的劝导倒激发了朱必海的豪气,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改变村里贫困落后面貌。“四面环山几道弯,茂林修竹笑人懒,山路崎岖人难走,吃薯盼肉囗舌馋。”当地流传的山歌,道出了西坑村交通闭塞、贫困的过去。

西坑村与外界不通路,进出得翻山越岭。1985年,朱必海当村支书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说服大伙先修路。

山区修路,山高坡大,石方路段占80%以上。没资金,找银行贷款修路,承诺路通了,待满山楠竹运出去卖了即还贷。多方协商,银行贷款3万余元,支持村民买雷管、炸药。整整5年,终于修通了长8.5公里的进村公路。

朱必海回忆,修路那几年,每年除夕,他都在外面借钱筹款,妻子很不高兴。得到最大的精神鼓励,是一位领导的教诲:“在困难时候,共产党员要自己解放自己。”

这期间,朱必海有3次机会跳离农门,其中一次被母亲逼着去参加农业局干部招考。朱必海满嘴答应去报名,走到中途又折返。面对母亲的不理解与责骂,他很坦然:“如果自己就这样走了,这条路不知道要修到猴年马月。”

拿出全村最好土地建学校

教育滞后,人才匮乏,一直制约着西坑村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村里无大学生。”朱必海介绍,以前的老支书算得上是村里的明白人,但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日,只知道是南瓜花开时生的。

当时,全村无一所正规完全小学,教学点是借的民房,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辍学多,师资力量十分有限。

治贫先治愚。1994年,村里开始筹资建校,初步规划征地10亩。

别小看这10亩地。对一个只有427.5亩耕地的千人村来说,十分金贵。“送出去一名大学生,就可能带动一家人脱贫。”朱必海发出倡议:“积金积玉,不如投资建校;宽田宽地,莫如送子女读书。”

于是,在全村最好的位置选择校址,征地10亩,累计投入近40万元,用了3年时间建起了一所集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绿化区为一体的完全寄宿小学,全村入学率100%。西坑村被通山评为“普九”示范小学、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如今,从这所村小学里走出了20多名大学生。

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画到底

行走在西坑村集中居住点,只见沿河而筑的民居,清一色的二层小洋楼,白墙青瓦,整齐划一;门前两股车道,车道与河坝之间,是宽宽长长的绿化带,风景秀丽;两岸河坝,由混凝土石方砌成,岸线牢实。小河左岸,有农户正在建房。

很难想像,眼前的新农村,是从1999年起规划实施的。

当年朱必海提出新村建设规划时,很多人认为是说着玩呢。那时,村民建房,不看交通,相当一部分建在海拔500米山上;不讲规划,风水先生说哪里好就建在哪。

按规划建新村,急不得。别说村里群众思想不通,县里相关部门也在心里打问号,仅支持了3500元。朱必海顶住压力。不按规划建房就不批宅基地。朱必海两个叔叔的房子均与规划不符。朱必海隔三岔五上门,工作做了一年多。最后,叔叔婶娘们终于让步。“不等不靠不依赖不着急。”这是朱必海治村的最大体会。朱必海带领干部群众,用了7年时间,在居民集中居住点修复河堤1680米,完善村庄绿化1.5万平方米,完成110多户近半人口的集中搬迁。

如今的西坑村,电视、电话、网络、自来水、路灯全覆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便民超市、医疗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去年,该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

村民要致富,得靠产业。村里1万多亩竹林,是发展产业的重要资源。朱必海多方引资,建立竹筷加工厂,为村民竹子找销路,村集体收入也有了保障。筷子加工附加值不高,朱必海又引进老板,投资竹炭加工。这几天,从浙江请来的师傅们,正在建围窑。朱必海介绍,这个项目投产后,竹炭年加工产值可达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可达数十万元。(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陈卫民

 

来源:湖北日报网

(编辑 陈玲)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40/201705/cb5d17737be997cf05b7b2a78dbef29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