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名家栏目《一城山水满城春》

2024-09-26 11:39  

一城山水满城春

作者:成丽

离开故乡通山三十多年了。起初,每年的重大节日与父母生日,无论多忙,我总会赶回家相聚。后来,父母不在了,随之而来的是老屋的颓圮,故乡的具象记忆在暴风雨的袭击下坍塌,徒留纸上故乡在心头萦绕。

每一个走出界水岭的游子,都深爱着身后生养过自己的那片厚土。

还记得那年春节,我离开家乡、路过县城,母亲提着沉重的行李为我送行。那时正是大理石开采的繁盛时期,汽车沿着106国道一路行驶,两侧的矿山炮声隆隆,山石滚落,尚未进城,路旁乱石如云。行驶中的车辆与行人,得时时提防山体与路面“外来物”的侵袭。到了县城大理石厂路段,机器的轰鸣声、金属与岩石比拼硬度的尖厉切割声充斥着耳膜,白浆样的工业废水肆意排放,通羊河里已是浊流翻滚……

一条逼仄而久远的古街,与通羊河一同曲曲弯弯,从东到西穿城而过。一河两岸的房屋,或土坯屋或砖瓦房或楼房,高高低低,点染着岁月的斑斓。依山伴水的居民衣衫朴素,他们在这一方天地辛勤劳作,破译贫穷的密码,寻找致富的金钥匙。

通山大桥路段人声鼎沸,坑坑洼洼的路面水泄不通。简易的木棚遮蔽着身后的建筑物,缀满补丁的旧床单与泛黄的尼龙布,任意在门楹上方争夺空间。卖早点的早已将煤炉、油锅、蒸笼、桌凳移到路边;卖日杂的奋力将脸盆、水桶、锄头、鞋架等物品从店里向店外扩展地盘;贩夫走卒推着板车、自行车、三轮车,或提着竹篮、挑着箩筐,沿街叫卖红薯、萝卜、白菜、糍粑、薯粉、糯米、菜油、山茶油等一应农产品。我与母亲拧着大小包裹在人群中挤进又挤出,一不留神,不见了母亲。不识字的母亲走丢了!我心头一惊,顿时满身冒汗,扬着脖子踮起脚在人群中奋力搜索却因胆怯不敢高喊。一个穿着蓝布大襟衣六十来岁的中老年妇人走到我跟前,抹去我脸颊的泪水,让我不要走动,到她的摊位等候母亲。她的“摊位”在路边,地面铺着两条蛇皮袋,摆放着薯粉与薯粉线,一条可以折叠的简易凳子,便是全部家当。她将我的行李安顿好,抽出身下的凳子递给我,她半蹲着用她动听的通山城关话继续招徕顾客。好一会,我才看到母亲熟悉而瘦小的身影。母亲从网兜的洋瓷盆里取出一团报纸,打开,是两个热气腾腾的包子……

烟火气息的山城留给我的记忆清晰又温暖。

走出通山,会时时回望通山。通山县虽属山区小县,历史却悠久,早在商周时期,境内已有人类聚居与繁衍生息。在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置县时,官员以通羊、青山两镇各取一字命名为通山,迄今,建县已逾千年。通山地属吴头楚尾,先民以楚人自居,楚文化乃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精髓,能相融并进,是五千年来华夏文明的瑰宝。山城人受楚文化濡染,‌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创新守正‌兼收并蓄,他们进取而不忘初衷,清贫却不失傲骨,一代又一代人重视内心的修为,推崇文化与艺术,教导后辈先人后己,温良诚信。

关注通山,就会去了解通山。热爱这一方水土,敬重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的乡亲。界水岭那头不断有消息传来:文艺界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屡屡获奖,国家级或省级非遗申报成功,民俗文化的传承又上央视……,这些支撑起山城人文内核的元素,让我又惊讶又开心。“汉戏”“采茶戏”“山歌”“山鼓”“木雕”“竹雕”“剪纸”“板凳龙”“古民居”“包坨”“大畈麻饼”“岳家拳”“孝和文化”,从戏剧、歌舞、鼓乐到精湛唯美的手工艺术,从饮食文化到建筑文化的异彩纷呈,从武术传家到孝和文化的飞跃升华,文化艺术的百花齐放,项目种类的丰富多元,让每一个在外的游子深切感受到家乡深厚的人文底蕴与魅力,从而对这片热土心生敬意。

了解通山,便会爱上通山。弹指间,我离开故乡已三十年,‌甲辰年夏月,难得的假期,回山城小憩,蓦然发现,通山城已是大变样。路面开阔,高楼林立,园区遍布,花木争荣。九宫大道、迎宾大道、通羊大道、通山大道、富水大道,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裕融城云庭、瑞华中央花园、文博园等高端小区颇具国际风尚;南林工业园、大盘龙工业园、科奥工业园、水晶工业园区灯火通明,产出繁忙,支撑着一方经济;清华府、富水大道、月亮湾的“口袋公园”标新立异,这些会呼吸的小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心肺。沿着母亲河走一遭,两岸石砌的河堤曲曲弯弯,低矮的绿植麦冬、三叶草花期正盛,或白或黄或紫的花蕊小朵摇曳生姿,与垂柳、桂花树等高大景观树互为点缀。市民或坐或卧或漫步,悠闲怡然。不时有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沿堤巡视,他们一手持火钳一手提空瘪的塑料袋,脸色平和,眼底却流露出欢欣之光,那是对市民素养提升的赞许,对绿色环保宜居城市的满意!我的目光投向河面,昔日淤塞的河道、污浊的河水已然不见踪迹,眼前的河床宽展开阔,河中细小石子粒粒可见,夕照下一河波光泛金辉。我的脑海瞬时灵光乍现:清波十里通羊绕,翠影千层映碧霄。

沿着九宫大道老街缓缓行走,熙来攘往的人们行色匆匆,他们衣品端庄,款式时尚。整洁有序的街道上,人行道、停车位标识分明。通山大桥两端通畅无阻,人车各行其道。坐商守纪归店,行商云集于贸易市场,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已成历史。沿街的户外广告、横幅、灯箱,底色相同,横成条竖成线,排列井然……我讶异于山城的改天换地,更为自己多年来对故乡的了解止步于精神文明而愧疚。眼前的九宫大道是通山县城的主干道,三十年,我亲眼见证一条脏、乱、差拥挤不堪的老街变成如今繁华的商业中心。一条街道的变化是一个贫困县蝶变成一座都市新城的缩影,通山的发展依靠上层决策者科学的规划与谋略,需要城市管理执法者的能力、魄力以及持之以恒的坚守,更是通山民众将楚文化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运用到山城建设的智慧与结晶,如是,这一城景致在我眼里便有了灵性与大写意,一城山水,满城皆春。

作者简介

成丽,出生于湖北通山文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现任咸宁市女作家协会主席、咸宁市作协副主席。2022年获湖北省作协“散文新锐作家”。代表作有《最后的花期》《通往天堂的邮件》《问道太白山》等。作品散见《人民文学》《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长江文艺》《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刊物,入选多种散文年度选本及中学试卷,在海外、国家级、省部级征文中获奖。已出版散文集《月从故乡来》《文宣逸语》。


https://img.cjyun.org/a/10134/202310/4488fb379b842b466a17794c2215a3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