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通山报道:清晨7时,通山县77岁的张奶奶(化名)在家中休息时突发剧烈胸痛,伴随全身冷汗、呼吸困难。作为一名有8年高血压病史、5年糖尿病史的慢性病患者,老人感觉到这次胸痛与往常不同。家属将老人紧急送往通山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此时,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生死竞速:全程无缝衔接的75分钟
患者抵达急诊科后,医护人员迅速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11时23分接诊,3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这是最凶险的心血管急症之一。
急诊医生当机立断,于11时28分给予患者口服“心梗急救一包药”(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阿托伐他汀20mg),11时37分追加普通肝素抗凝治疗。
与此同时,心血管内科团队迅速集结会诊。
11时49分明确手术指征后,医护团队仅用5分钟便完成术前沟通,患者家属果断同意急诊介入手术。11时54分,导管室启动激活程序;12时10分完成设备调试;12时16分患者被送入介入手术室;从入院至血管开通的“门球时间”仅75分钟,比国际标准的90分钟缩短近17%,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先机。
血管内找到“真凶”:23分钟打通生命线
12时28分,冠脉造影结果揭晓“真凶”: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这正是导致大面积心肌梗死的致命病变。
介入团队凭借娴熟技术,仅用8分钟便实现导丝通过闭塞段,随后精准植入一枚药物支架。随着血流恢复,患者胸痛症状迅速缓解,手术全程仅耗时23分钟。
术后造影显示,原本闭塞的血管恢复通畅,濒临坏死的心肌重获生机。值得关注的是,患者还合并左回旋支近段80%狭窄、OM分支70%狭窄等复杂病变。介入团队遵循“处理罪犯血管优先”的原则,在稳定生命体征后制定了个体化的后续治疗计划。
术后复查显示,患者心脏射血功能保存良好,验证了救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这不仅得益于介入团队的技术实力,更离不开影像科、检验科、护理团队的全方位支持。
黄金时间窗:每1分钟都关乎生死
此次成功救治的背后,是通山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的多学科协作体系。从急诊科快速识别、心血管内科精准判断,到导管室高效配合,每个环节都彰显标准化救治流程的优势。术前标准化抗栓治疗、术中精准血管评估、术后个体化康复方案的制定,形成了完整的救治闭环。
这例救治充分体现了“三个120”急救原则的科学价值:疑似心梗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120分钟、及时接受专业化的120分钟心梗救治链。
从“心”启航:基层医疗的里程碑式突破
作为县域医疗的排头兵,通山县人民医院近年来持续加强心血管学科建设:引进国际先进的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建立覆盖全县的胸痛救治网络。此次首例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
如今,随着区域胸痛救治网络的不断完善,通山县人民医院正以“更快、更准、更暖”的救治理念,为周边百姓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心”防线。这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所县级医院守护人民健康的庄严承诺。
(编辑:阮百川 二审:唐成 终审:阮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