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脱贫摘帽】通山县春季农业乡村阡陌展现新气象

2018-04-11 16:09   方雷 唐尚伟 特约通讯员 焦元德

云上通山报道:(记者方雷 唐尚伟 特约通讯员 焦元德)“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睛”。位于幕阜山脉中段北麓的通山县,伴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全县农业生产一改过去犁耙水响单一的春耕模式,在“调结构、转方式、补短板”上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水稻育秧——住进棚。在楠林桥镇湄溪村田畈边,近50亩覆盖塑料薄膜的大棚里,一排排绿油油的秧苗整齐有序地铺在沙土上,这是该村香林合作社再生稻育秧基地。县农业局反映,去年该村推行再生稻试点,获得了双季单产过“吨”好收场,且再生稻米价高达10元/公斤以上,亩平收益超过4000元,实现了“种粮有钱赚”目标,激发了山区农民种粮积极性,今年全县再生稻扩大到1万亩。

枇杷水果——穿衣裳。在大畈镇大坑村山坡上,一棵棵枇杷树上挂满了黄色袋子。大畈枇杷合作社理事长袁观强介绍:“隐水牌”枇杷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为确保枇杷品质,已在全县5个乡镇、120多家、1.5万亩枇杷推广“套袋”技术,虽然产量降些,但销售价格高于不套袋一倍以上。目前,全县水果“穿衣”已推广到砂梨、柑橘、火龙果等6个品种。

绿化树苗——进市场。自入春以来,在县城车站广场和老城大桥头附近涌现出一批花卉、水果、油茶、绿化等苗木销售市场。据县林业局负责人程涛介绍:全县每天对苗木进行检测,高峰时每天销售苗木100万株以上,今年全县5.3万亩“精准灭荒”的苗木有40%来自市场采购,转变了过去“政府免费调苗造林”的传统。

高山茶叶——采摘忙。近日,在厦铺镇冷水坪村海拔800米的太阳山岭上,200多名红红绿绿采摘姑娘,点缀在山头岭尾,让尚未返青的高山呈现勃勃生机。九宫山茶叶公司理事长曹可俊说:尽管今年清明节前经历几次严重冻害,但我们采取压冬茅、施冬肥、盖地膜等措施,相比历年提前采摘一周以上。目前,全县太平山乌龙茶、大垅山红茶、虎头山绿茶等4.5万亩茶园全部进入春采期。

鱼塘清挖——机械响。在大路乡宾兴会村鱼塘上,二台挖掘机正在不停地清理鱼塘污泥、整修塘坝。据县水产局办公室反映,由于去年全县取缔了富水湖5.6万口网箱、165处围汊,为满足市场需求,加之近年渔业销售价格看好,从而激发了农民养殖水产积极性。日前,全县已扩建鱼塘突破6000亩,发展了一批鲟鱼、三纹鱼等名贵鱼和虾、鳝、鳅、蟹、蛙等水产品养殖场250多处。

冷浸水田——香饽饽。在南林桥镇石垅村1000多亩低洼冷浸田上,合作社正在组织农民种植莲藕、茭白等水生蔬菜,有的还在茭白田中套养泥鳅、黄鳝。据县农业局调查,由于通山山垅多,全县冷浸田面积在8万亩以上,过去一直只能种植一季中稻,且产量低效益差。今年这些冷浸田通过流转,有140多家合作社发展龙虾、泥鳅等养殖,并大力推广莲藕、茭白种植,提高了土地效益。南林桥镇石门村建成了500亩“荷塘月色”景点。

水改旱种——变时尚。“过去旱改水,如今水改旱”这在通山随处可见。闯王镇仙崖村回乡大学生程日升,创办农业公司和合作社,带领农民110多户,在500多亩梯田上全部种植贡菊,打造“梯田花语”基地。今春以来,全县水改旱种面积扩展到4.6万亩,主要推广蔬菜、草莓、西瓜、菊花、瓜蒌、花卉、中草药等高效经济作物。

编辑:葛素文 责编:徐微 编审:乐有钦 唐尚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804/1b5ce09dd4bb8f64d950c30ea2839f4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