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闻】三十载施茶路——厦铺镇藕塘村九旬老人徐桂梅动人事迹

2018-06-04 17:37   夏八喜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夏八喜)在巍巍幕阜山深处的厦铺镇,只要提起藕塘村四组徐桂梅老人,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的。这位神情矍铄的老人,从1988年起,在当地路口默默施茶30年。直到2018年5月,其事迹相继被通山电视台、湖北卫视垄上频道、楚天都市报密集报道之后,即刻感动了荆楚大地。现在,让我们追随老人的记忆,去探寻她施茶之路的足迹……

年轻时的徐桂梅命运多舛。她10岁丧母,16岁丧父。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徐桂梅自然成了家里的累赘。于是,继母当年就将她许配给另一个极度贫困的后生——郑家绪,换得两担红薯。那也是一个偏僻的山村,四周是陡峭的岩壁,一条羊肠小路连着稀稀落落几户人家。从这一家走到那一家往往得一两个小时。尤其是六月天,饥渴交加,扛着沉重的担子,就像扛着两座山一样。好在那时候山路边每隔十几里路就有一个茶亭,茶亭的茶水就成了路人的救命稻草。每每休息解渴过后,徐桂梅都会对施茶人心生感激。她想:等我有条件了,也要给路人施茶。

转眼到了1988年。徐桂梅一家早就从金山山头迁居到山下藕塘村,几个女儿早已经出嫁,而且孙子郑雷鸣已经十岁,上学不需要她每天接送了。这一年,她决定实施自己多年的心愿:施茶。没料到她这个想法一说出来,老实木讷善良的儿子郑远托就当即表示赞同和支持。

那时候,山界河石湾段还没有桥。可是搬运木材楠竹的人和金山下山的村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山界河河水虽然清澈,但生水弄不好得闹肚子。看着壮后生们汗流浃背,看着老家人下山来口干舌燥,徐桂梅心疼不已,就让儿子请人做个木茶桶,立在行人最多的岔路口。没有亭子,就用一把雨伞遮挡着,请人做了块牌子,上面写着“免费茶水”四个大字。

每天一大早就让儿子挑来泉水,在大锅里烧开,放上茶叶和川芎,泡上半个小时,此刻天已经大亮。这时候,老人就将茶灌满两水壶,挑着茶来到路口,小心翼翼的倒满,盖上盖子,再将木勺清洗干净,搁在一旁。等这一切准备完毕,太阳升起有三竿高了。就有路人路过,放下担子歇息,舀上一瓢清香的茶水,在感激和快乐中一饮而尽了。

善良者总是在别人的需要和快乐中得到快慰。徐桂梅就是这样。用她的话说:“一点茶水算不了什么,水让儿子去挑,柴就花点力气,茶叶和川芎也是自家地里种的,不花钱。但是别人路过的时候口干,又累,我烧点茶给他们喝,算什么呢?”

藕塘村支书徐德煌回忆起来至今感慨万千:“那时候我才二十来岁,每天到金山上砍树木竹子,然后一根根运下来,堆放河边。一个来回就要一个多小时,下来后又热又渴。桂梅婆看到我们累成这样,心疼得不得了,那段时间天天专门提着茶送来,给我们喝。”问藕塘村40多岁以下的人,都是喝了桂梅婆的茶长大的。

人做一次好事容易,做一年就很难了。可是,徐桂梅老人施茶一做就是30年!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一直到十月初一,雷打不动。尤其是近年来,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大不如前了。有一次天雨路滑,她送茶摔断了腿,现在还留有伤痕;有时候身体不适,她只能让儿子替她送茶,但是烧水、清洗茶桶放多少茶叶川芎,她都得把关,生怕儿子偷懒。

2009年,石湾铁索桥建成后,徐桂梅老人就在离家更近的桥头施茶。一来这里交通方便,二来年纪大了,送茶叶方便。可是交通方便了,淘气孩子也来得多了。经常有熊孩子将茶桶弄坏,茶水漏了一地;她就将木桶换成磁桶;磁桶不行,又换成不锈钢的。

前几年,政府搞易地搬迁,金山村村民都迁下山来,行人少了许多。那两年,桂梅老人每天只需要烧一桶水;后来,金山上搞开发,人又慢慢多了起来,一桶茶不够,得两桶。尤其是天气炎热的时候,附近的村民专程来喝茶。都说桂梅婆烧的茶味道好,解渴,喝了放心。三组村民李爱美娘家在江西婺源,她动情的说:“这样的老人只见过这一个。太不简单了,惟愿她长命百岁,给我们后代做个榜样。”

最近,徐桂梅老人的事迹见诸各大媒体之后,她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人们只知道她是一位慈眉善目专做好事的大善人,却不知道她也是藕塘村的贫困户。问起老人有什么心愿,她连连摇头,说:“国家现在政策这么好,我又有低保,这一世活得值得了。我个人没有要求,要是政府看得起,能拨点钱修个茶亭就好了,喝茶路过的人就有个休息的地方,日晒雨淋不到了。”老人说罢,眼里满是美好的憧憬。

责编:徐微 编审:乐有钦 唐尚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806/4111e56ca4242b084f1fdd527211f0e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