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他们,是乡村振兴生力军

2018-07-25 10:02  

刘孝虎在贫困户家中宣讲扶贫政策。

夏朝晖在通村公路修建现场。

徐相和在走访慰问贫困户。

阮剑波在异地搬迁工地指导施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在通山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产业兴旺、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典型。而这些典型的背后,都有着不一样的的故事,都离不开一个又一个为乡村振兴不懈努力的鲜活人物,他们或许是普通的农民,或许是平凡的村干部,或许是朴实的基层党员,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位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正是有了他们执着的付出与努力,乡村才一点一点变得更美好!

驻村第一书记刘孝虎 脱贫致富领路人

通讯员 王程海

7月18日,走进通山县黄沙铺镇孟垅村,光亮的光伏发电板在半山腰上熠熠生辉,崭新的易地搬迁“小别墅”整齐划一,宽阔整洁的水泥路、柏油路四通八达……

提起省工商局驻黄沙铺镇孟垅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该村第一支部书记刘孝虎,当地群众都说:“多亏了刘队长!带领我们脱贫致富!”

孟垅村是由九折、孟垅、四门、梅坞四个村合并而成的一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共有2980多人口,25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00多个贫困人口,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贫困程度深。

“扶贫要治愚。”刘孝虎认为扶贫要注重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将“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放到同等位置,以“志智双扶”为抓手,强力推进“精神扶贫”工作,既帮农民富口袋,又帮农民富脑袋。

为此,她带领工作队队员到农户家里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脱贫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又多方动员、衔接其他社会力量,帮助改善孟垅小学的上学条件,累计为学校捐赠教学物资20多万元。

过去,孟垅村干部挤在该村小学里面和老师们一起办公,群众办事容易打扰到学生上课,学生家长经常抱怨。刘孝虎来到该村后,积极帮助解决办公困难问题,帮忙筹资110万新建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包括村卫生室),改写了孟垅村前期在学校办公的历史,解决了村民办事难、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是关键,是治本之策。如何利用当地优势整合各方资源,把老百姓切切实实纳入到产业帮扶当中去,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一直是刘孝虎思考的问题。

考虑到孟垅村光能资源充足,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后劲足,在充分调研和论证后,刘孝虎多方奔走,筹措资金210万元建设2座135千瓦特光伏扶贫电站,年发电量27万余度,入股分红带动贫困户93户脱贫,群众每户每年分红1000元以上,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万元以上。

“深山里面一无资源,二无资金,能发展起来产业,我真不敢想象。”孟垅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窦桂报说,刘孝虎情系贫困村,躬身为民谋福祉,种植业、养殖业、光伏产业“三大产业”都发展起来了。

统计显示,刘孝虎领头兴办的实事还包括:协调省工商局援助20万元帮扶该村建设130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打造“一村一品”;推进梅坞水泥硬化建设,积极向交通部门争取项目,建成12公里水泥路工程;协调省移动公司投资200多万在梅坞建成了一个通讯基站,解决了多年来梅坞通讯差的问题……刘孝虎正踏着铿锵的脚步,带领深山贫困户走出一条乡村振兴的道路。

返乡党员夏朝晖 乐为乡亲谋幸福

通讯员 何赛丽

他曾是在外漂泊的“游子”,他曾是心系家乡的“流动党员”。两年前,46岁的他,在外创业有成,凭着一腔热血,放弃高薪,褪去浮华,回到家乡为乡亲谋幸福。他就是南林桥镇石门村的返乡党员、“义工”夏朝辉。

经济发展落后、没有收入来源、乡村工作难做,有朋友在基层当了几年村干部又返回大城市创业的前车之鉴……家人发出一连串的质问,放弃高薪工作回乡图的是什么?夏朝辉言语朴实:“在外创业再成功,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归故土,现在能凭着自己的力量去为乡亲、为家乡做点事情,哪怕只是一件件小事,能为家乡出一份力我也心满意足了......”

征地拆迁、邻里纠纷、弘扬乡风、卫生整治…作为乡贤理事会副会长的夏朝辉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你帮过我,有这份私情在,我都记着。可是现在谈的是公事,你这样卖力来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实在是不懂你图什么?”夏朝辉每次上门做乡亲工作,或电话劝说朋友服从乡村建设拆迁征地,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面对朋友的质问,他反问朋友和乡亲:“你也是党员,你也曾经宣誓过,你还记得入党誓词么?我是在这片故土长大的,现在家乡需要我了,我理所当然为家乡建设出力,我图的是什么?图的是百姓的幸福生活,图的是家乡的建设发展……”

走进石门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座座农家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道路整修一新,村文化休闲广场整洁美观、墙上印刷着醒目的文明用语;放眼望去是一片片绿绿的水稻和随风摇曳的碧荷……

“之前的道路泥泞不堪,出行都成难题。但是扶贫政策好,要修建山口至石门的扶贫公路7.1公里,我组占3公里,征地拆迁涉及46户,对于征地拆迁这样的大事,我以前没遇见过,开始我的压力很大,经常和村里干部还有党员代表商量着如何来做。”回忆起当初扶贫公路征地的时候,夏朝辉感慨颇深。

征地过程中,夏朝辉与村干部一起,将上级有关规划、相关政策法规、村里借路发展的远景以及两委班子的工作想法明明白白地告诉村民。很多村民很理性地签字同意,当然,也有不少“固执户”,认为好地征走了,会减少经济收入,或者担心征地拆迁补偿费不能发放到位。夏朝辉又进一步到有顾虑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最后,在乡亲们共同努力下,村里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征地拆迁任务。

夏朝辉还出了个好点子:将文化礼堂建设与古代祠堂建筑保护利用相结合,使这些空置又承载着厚重文化印记的古代祠堂焕发新的光彩与活力,成为广大农民的文化乐园。他亲自将全村自主创业、脱贫致富、诚信守法,还有孝子贤孙、最美婆婆和媳妇等“明星”收集编印成册,张榜上墙,让好的乡风能真正入脑、入耳、入心。

下一步,夏朝辉准备和镇村干部商量,在祠堂举办文艺汇演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将好的事迹故事编成小品、好的家训编成民间歌谣……

基层人大代表徐相和 全心全意解民忧

通讯员 阮姝 倪亚生

大路乡人大代表徐相和今年61岁,在神堂村村委会工作了二十多年,一直默默无闻。今年6月份,在大路乡人大第一代表小组开展“聚力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在行动”小组活动中,人们才知道,一直默默无闻的他,却二十多年如一日,倾情帮扶贫困群众。

那是6月19日,人大代表小组的代表来到大路乡神堂村易地搬迁点走访贫困群众时,65岁的夏亚利感激地说:“党的政策好啊!还要感谢徐相和主任,在他的帮助下,我儿子在通羊四小开的小店生意不错,我们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夏亚利的一席话,让代表小组的代表们把目光转到一旁的徐相和身上,身为代表小组一员的县委书记石玉华感兴趣地问起了事情的经过。

原来,2013年,县委、县政府号召镇村干部对口帮扶贫困群众,徐相和负责帮扶5户贫困户,夏亚利是其中一户。

夏亚利是一名退伍军人,一家7口人。他和老伴长年生病、经常住院,加上孩子年幼,夏亚利的儿子、儿媳只能在家做农活,闲时打点零工。微薄的收入,在长年不断的医药费和三个孩子的生活教育支出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仅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力修缮住了多年的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2014年,徐相和帮夏亚利申请了低保和大病救助,去年又帮夏亚利争取了易地搬迁指标和2000元的产业奖补资金。去年底,夏亚利一家人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易地搬迁点的新房子。夏亚利的儿子想到城里做生意,手头没有本钱,徐相和帮他担保贷款5万元,在通羊四小旁边租了一家门档,做起了小生意,每月收入还不错。夏亚利本人也经徐相和介绍,在村里当保洁员,每月工资800元。

“夏亚利一家能够顺利脱贫,这是因为党的扶贫政策好,我个人只是做了基层干部和人大代表应该做的工作。”面对代表小组各位代表竖起的大拇指,徐相和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

在徐相和帮扶下,他负责的另外三户也顺利脱贫了:

今年37岁的夏立功因智障被定为二级残疾,从小被父母遗弃,在爷爷和叔叔的抚养下长大。如今在徐相和的帮助下,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房子,每月有低保金和残疾人补助,去年因为养牛获得1万元的产业奖补资金,今年又养了3头牛。

贫困户王中时在徐相和的帮助下,当上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有4000元的固定收入;王中时的老婆也在徐相和的帮助下,在离村不远的大理石厂上班,每月有了2000多元的收入,夫妻俩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蔡木林和妻子都是重度驼背,女儿患精神疾病无法自理,儿子30多岁至今未婚在外务工。前年他家盖房子,徐相和帮他争取了6000元的危房改造资金。蔡木林因病经常住院,徐相和每年都帮他申请大病救助和临时救助。现在每月445元的低保和残疾人补贴保障了一家人基本生活。最近,徐相和和村干部又在为他女儿申请残疾人补贴。

驻村干部阮剑波 脚印农家苦也乐

通讯员 郑梦溪

“什么?有村民在施工现场阻工?是什么原因?先稳定住他的情绪,我马上就到……”阮剑波的电话每天不断。当问及村民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找村干部而是找他?他憨厚的笑道:“可能是村民对我更熟悉了,调解起来更方便吧!”

眼前这位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青年干部是南林桥镇委纪委书记阮剑波。2017年3月,咸宁市委办公室进驻南林桥镇石门村后,他作为镇驻石门村的镇干部,开启了脚印农家苦为乐的生活。

石门村开发“七里香”四季观光采摘园在征地初期便遇到了困难。因种植葡萄等农产品需更改地貌,将原先的水田改成旱地,但100亩的水田每块都“名花有主”,村民担心自家耕地地形地貌一旦改变,便无法恢复。问题虽小却也棘手。为了解决问题,负责协调征地的阮剑波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请县规划局通过GPS定位进行精准测量,将每家每户的地都划分在图纸上,问题迎刃而解了。

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件。在拆迁工作中,80来岁的夏建英老人带着小孙子生活,是典型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家庭十分困难,起初死活不愿意拆迁。阮剑波找到相识的老人的女婿,来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最终说动了老人,并在附近为老人落实了一个危房改造的名额。搬了新家的老人对阮剑波说道:“小阮,真是谢谢你啊,以前的老房子潮湿,现在的房子向阳,我住的舒适,这多亏了你啊。”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做群众思想工作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条路行不通,就绕道。”对于如何做好群众思想工作,阮剑波如是说。

今年3月初的一个周五,下起了滂沱大雨。由于雨势较大,朗口片区山洪爆发,许多放学的孩子被困在回家的路上。得到消息的阮剑波即刻赶往现场。他顾不上豆大的雨滴打在身上,一手一个孩子不断往返将孩子送上车,然后绕行二三十公里将孩子们一个个安全送到家。事后,阮剑波为此生了一场病。被救孩子的家长在电话中连连道谢,都称他是孩子们的“救命恩人”。

同样是一个下雨的日子,家住危房的鼓楼湾6组老人夏俭龙不顾劝说,坚决不肯搬离他的房子。耐心了解了老人担心家中物品被雨冲毁,阮剑波二话没说,答应将老人同他房内的物件一齐转移,老人这才答应安全撤离。

“作为驻守石门村的干部,我就是村民们的守护者,读懂每一个村民内心的想法,是做通所有工作的前提,也是我的本职所在。”阮剑波体会犹深。

“村里的各项工作都需要我,所以不论白天黑夜、晴天下雨、节假日,大部分时间我都在村里,对于家里人我确实亏欠很多。”当谈论到家里,这个在工作中雷厉风行的男人不禁哽咽。

“说老实话,我希望把握咸宁市委办公室在石门村驻点帮扶的机会,为石门村多做一点实事,将我们石门村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驻村干部,阮剑波用淳朴的语言道出自己内心的期许。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807/dee706f9c09651f9a97f53c89515abc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