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王秋萍:那一片被撕裂的记忆一一写在汶川大地震纪念日

©原创   2019-05-28 10:13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16年4月5日,我从成都坐动车返程,路经重庆在不分白天昼夜长长的隧道,一遍遍翻看在地震遗址实拍的图片,陷入一种沧桑的迷茫,一种无法言语的疼痛,继而悲伤。闭上眼睛一幕幕都是不胜凄凉的景象,于是不加思索删掉了原本准备带回的所有图片和视频。我从心底深处不愿再回想跟汶川有任何关联的事情,这并不是矫情,相信每一个从震区遗址回来的人都会有我一样的心情和思绪,这是人之本性最起码的柔软。


时间回溯到十一年前,2008年5月12日下午两点二十八分,那个触目惊心的时刻。当时我正在单位值班,恍惚中感觉办公桌上的茶杯在晃动,当时以为是疲劳所致,接着杯子又猛然动了一下,我清楚地看见杯子里面的茶水也在晃动,瞬间我一下子惊醒不胜恐慌地意识到:地震了!第一反应是通知值班局长和在大楼里值班的所有民警立即撤离,因为当时并不知道震源在哪里。


很快,新闻就播出了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的报道,重灾区到处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满目苍痍。接下来的几天我们最关注的是地震造成的生命伤亡和搜救情况,那些日子我不知道是因为天真,还是怎么的,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在某一年的清明节一定要去一趟汶川。


地震发生后的第八个年头我终于如愿以偿。清明节当天成都的天气很好,温煦的阳光照耀着这个四处鲜花盛开的城市,我的心情却是阴郁的,因为我千里迢迢独自直奔而来并不是为了旅游观光。车子路过阿坝州和都江堰后延着崎岖的大山一路颠簸在映秀中学旁边停下,放眼望去满眼熙熙攘攘人流如织,路旁是灾后重建的整齐的民居楼,一点都看不出地震遗貌或它固有的苍凉,小路两边挤满各种各样的摊贩和小吃点,有卖农特产和水果的,也有售卖各种纪念品的,比如帽子,民族风的服装和丝巾挂饰等等。我径直大步走进映秀中学,宽广的操场早已物是人非,大门正对面就是醒目的5.12钟式地震标志,沿着操场左边往后走,看到的都是倒塌的教学楼、图书馆以及寝室,到处都是断壁残垣一片荒凉,一切保持原状,那些景象全部清晰的刻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我仍然不愿用文字把它详细地描述出来。踩在那片曾经弥漫着呐喊和呼救、哭泣与鲜血的土地上,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到埋在地下的那些孩子,当时我止不住泪流,哪怕就是此刻,在写下这一行行简朴的文字时仍然是湿润了眼眶。


此行我最想做的一件事是去公墓献花。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有三三两两衣着褴褛的孩童和妇女抱着菊花叫卖,有黄菊也有白菊,他们每一个人眼里都流露出乞求的眼神,我便在最小的一个大概七八岁模样的男孩买了一捧黄菊。没想到我刚付了钱,旁边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就把我给紧紧围住不让我走,都嚷嚷着要我买他们的菊花,那架势还很有几分蛮横似乎非买不可,幸好旁边路过的两个年轻人帮我解了围。我当时心里不甚悲哀——这就是赤裸裸的落后教育,连一个几岁的孩子都懂得为了几分薄利到了横蛮无理的地步!那时我心间陡然又滋生另一个看点:地震给汶川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又好似成了 “景区” 使得一些小商贩应运而生,只是那感觉怪别扭的。快到公墓的时候一位卖饰品的妇女悄悄告诉我献花的时候记得把花儿掐断,不然的话这些卖花的孩子会马上去捡回来重新售卖……



走近公墓,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这样寒凉凄清的景象,硕大的公墓呈梯田式,底部用黑色花岗石镶嵌,逝者的名字和出生年月都刻在上面,密密麻麻而又清清楚楚。当看到一个名字下面注明只有八岁的时候,那是多么的虐心!许多的菊花摆放在上面,黄白相间,有的被捏碎,有的被掐断,少见完整和新鲜的,想必是如那好心妇女说的一样都被卖花的人及时捡走了。


公墓上方是一排在救灾中牺牲的武警烈士墓碑,碑上镶嵌着飒飒英姿的彩色相片,两旁植着青松和翠柏,年龄都在十八到二十一岁,他们就这样永远长眠在异乡陌生的土地上,把青春和生命挥洒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旁边是救援失事飞机遗骸和机长邱光华以及机组一同丧生人员的相关简介,路过公墓的每一角,那感觉就是生与死的擦肩,如同走在人间与地狱的分明线。



再往前走是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那一排醒目的大字,让我想进去又有些犹豫,我是胆怯的,知道里面陈列的一定都是触目惊心的景或物。其他的都不必说了,一辆陈列的警车,被压成饼干一样的模样,体无全肤,根本不敢去想象当时是怎样的情景。纪念馆一角厚积着许多的灰烬,我回过头不敢再去看第二眼。那样的庄严肃穆,那样的冷清和悲凉,都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就算哪天白发苍苍我都不会遗忘,因为人的一生有些记忆是会刻入骨头里的,刻进你的心灵和血液里。从纪念馆出来那感觉就是阴阳两重天!此后,每当听到人们谈论住的房子不够大,抱怨拿的薪水不够多,当我沉缅于一些是非恩怨不可终日,我就告诉自己这是在奢侈地消耗生命。 我常常想人这一生吃饭只需一方桌子,睡觉只需一张床,活着应是件简单的事情,应该更多的注重一些层次上的事情,注重身心健康,这些才是实质的跟生命切切相关的。


纪念馆的出口栽了很多的牡丹,只是当时还很娇弱。整整三年过去了,我想今年清明节那里的牡丹必是百花争艳,富贵满堂。而我每当想起自己的足迹曾经踏过那片土地,就像一个生命濒临结束的人完成了一生的夙愿一样满足。



作者简介:王秋萍,网名静秋,县作家协会理事、咸宁市作协会员,县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喜丹青书画篆刻,好阅读,忌喧哗。与文艺结缘,做一个平静的女子。现供职通山县公安局。


朗读者:徐大发,从教。通山县作协副主席。咸宁市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县摄影协会会员。2014年出版散文集《富水湖放歌》,获得第二届香城泉都文艺奖金奖。2018年被市文联授予“乡土作家”称号。爱散文,言论类文章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多次获奖。也热爱新闻报道,多次被咸宁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主    编:阮冰

编    辑:徐微

编    审:邓文义、阮翀

监    制:方雷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05/3be766ceea837822e8a82b55e274179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