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三十八集:数说通山那些年的革命样板戏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19-09-05 11:00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数说通山那些年的革命样板戏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

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

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

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

迎来春色换人间!

这段《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唱词,对于60岁以上的人来说或许并不陌生。

1972,富有排楼群丰小学学生演出革命样板戏《白毛女》。



富有公社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手工着色(未完成),照相馆大型座机拍摄。

1974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2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县文化部门举办了革命样板戏展演。这是京剧《奇袭白虎团》剧照。小朋友们毫不怯场,举手投足都有板有眼、有模有样。


京剧《奇袭白虎团》“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剧照

京剧清唱《杜鹃山》选段“家住安源”

京剧《红灯记》李奶奶“痛说革命家史”剧照。《红灯记》上演时,通山不少姑娘们呼啦啦地,全都梳起“铁梅”式的乌黑粗大的辫子。

京剧《沙家浜》剧照。演《沙家派》时,通山城镇和乡村都有阿庆嫂与刁德一的对唱。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

京剧《龙江颂》中江水英演唱“望北京更使我增添力量”

京剧《龙江颂》剧照

改革开放之前,小说、电影、戏剧创作枯竭,文化生活长时期极其枯燥,甚至曾有“八亿人民八个戏“的说法。样板戏经电影、电视、广播反复播放,连不熟悉戏曲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精神贫乏成为了那个时期文化生活的代名词。这八个样板戏分别为:《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宝石小学学生在三治工地为社员群众演出样板戏。

1974年,县剧团下乡辅导演出样板戏。前者蹲着教戏者是通山县著名汉剧花旦演员张玉娥先生,后面教员是县文工团徐云宜女士。

即使是偏僻的乡村,样板戏的表演随处可见,样板戏的唱腔不绝于耳,田头、地边、场院,劳动间隙或休闲时光,人们总会来上那个一段,成为沉闷单调生活的一抹亮光。


夏 勋 南,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09/430299a32f921cde25d646ca579c5f2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