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 徐大发:一位乡村教师的幸福感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19-09-09 10:21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发展和改革杯征文作品选登 




HAPPY TETHER 'S  DAY

老师 辛苦



一九九零年七月,我咸宁师范学校毕业。为了响应“扎根乡村,献身教育”的号召,我一毕业便被分配到通山县最边远的库区一所村完小任教。用时髦的话说是拥有了“诗和远方”。这地方初去的人会说山青水秀诗情画意,工作久了,便会说是穷山恶水闭塞落后,会想方设法地调离此地。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我,在库区坚持了十几年。我任教的村庄那时还没有通车,购买生活用品得坐船去镇上或转车去县城。这里经常停电,一停电就得用蜡烛办公。上课铃是挂在办公室门口的一截大铁筒,用敲打声发号施令。刚来时不懂,后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要领。他教我一首打铃诗:“上三下二预备一,集合铃声敲得急。起床洗脸敲四下,连敲五下把饭吃。”若是当班值日,由于要操心准时打铃,一天下来感觉是很累的。感觉敲打铃声,就像是在敲打着自己的人生。



这所学校说是一所完小,其实学生只有百把人,老师也只有八九个,且大多是些民办代课教师。公办教师只有校长、教导主任和我三人。由于人手不够,就只能兼办复式班教学。拿我的工作量来说吧。那学期我带了三年级的语文、体育、和音乐课,二、四年级的复式班数学课,还兼任学校的会计职务。每周只有2节课空堂,人忙得陀螺转,真的很累啊。那时刚登讲台,只有十九岁,有的是青春热血,可谓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切服从安排服从工作需要。只有简单的快乐,当“孩子王”的快乐。

那时也没有手机电话,与家长的工作联系全靠家访。家访一般是在晚上,有时是自己单访,有时是约了同事一起爬山越岭走村串户。群众也很淳朴,打心眼里尊师重教。每到年初正月头,会排着队争相请老师去家里坐坐,备好一桌酒菜,放一挂鞭炮迎接老师,用最朴素的方式一表心意。



上课的条件亦极其简陋,基本上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条件再好点便是加一张教学挂图或一部三洋录放机——播磁带的那种。录自己的朗读,配自吹的口琴音乐,或随手画幅简笔画,就是很“艺术”的教学了。再好点的学校,会有台幻灯机教学。许多的教具,都是老师们就地取材自制的。

学生坐的课桌椅,大都是自己开学时自备带来,放假时再自搬了回家去。因此,教室的课桌椅会高矮不一,参差不齐,各具形态。一套课桌椅会用到毕业,家里兄弟姊妹多的,会先后共用,念完了还会借给别人用。床铺板木箱之类也是自带的。吃饭是自己带米菜蒸着吃,用自带的饭钵菜盅打米打菜。菜大多是干菜,比如干腌菜干萝卜丝豇豆角辣椒皮什么的,吃的饭则米少薯多。很少吃到肉,只有上等的人家孩子才偶尔有块腊肉蒂埋在菜缸里。


老师住的宿舍,基本上是一人一室,里边既无厕所也无厨房什么的。屋顶是瓦房,刮风下雨时还会漏水,地上摆几个盆盆罐罐才能解决问题。晚上上厕所得去学校的公厕解决,要是大冬天的,北风呼啸的日子,半夜起来方便,那真的够呛。门锁也是简易的挂锁,若有贼惦记,那是很容易进入的。好在都很清贫,贼进去了也会无所获。不过那年月,房门基本可以不锁。纵观各地,其时的乡村学校大抵都是这种状况。



那时学习很少有课辅资料,基本上是老师自备的,把题抄在黑板上让学生做。单元测试复习资料等都是老师自己刻板推印,用最老的滚筒油印机印。先是用钢板铁笔在蜡纸上刻印好,再上油墨开始推印。字要刻得好,印要平均用力,用墨要恰到好处,真的是个技术活。每每油印下来,手上都会难免沾上黑乎乎的油墨,有时还会成为大花脸。我一手好字就是那时炼成的,尤其是仿宋体字。字刻不好,就没有好的印字效果,八脚老蟹的字学生不认识,同事也会笑话你,让家长看到会更难堪。字是门楼书是屋,那时做老师不仅要“三笔字”(粉笔、毛笔、钢笔字)过关,刻板字也要过关。

学校没有电视机,其实那时的百姓家里也很少有,只有刚结婚的青年或殷实点的人家才会有一部黑白电视机,有台彩电那就算是富豪了。我那时的娱乐就是靠一部自买的袖珍收音机。再就是看书报和“爬格子”。孤独寂寞的日子爱上写作后就不再孤独寂寞了,反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独处的快乐。当地老师放学后都陆续回家去了,我就一人在沉寂的校园里自得其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自己的作品通过邮局信封投稿,时不时会有所收获。有时是发在广播电台里,有时是发在报刊中。偶有样报寄来,会把自己关在房里反复细看,寄来的稿费单要留好久才舍得去镇上取。



时间过得真快,从九零年师范毕业,一晃就将三十年过去了。现在的我已调到一所乡镇初级中学任教。目睹这三十年的乡村教育变化是巨大的。老师上课已用上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室,老师备课也用上了笔记本电脑,用优盘直插电脑播放课件,教学手段更加先进,教学得心应手,教学效果更好。考试阅卷可以实行网上阅卷,教研活动可以享受大数据海量信息。学生的课桌椅国家统一标配,有“两免一补”政策,学生每天可以领到免费的牛奶蛋糕增强营养。学校食堂优化了条件,师生吃的都是新鲜的食物,保障了健康发育成长。上课铃声再也无需人工敲打了,取而代之的是个性化的自动音乐铃声。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实验室都优化配置,原先简陋的土操场变成了塑胶跑道运动场。教师寝室已变成了教师公寓套房,里边厕所厨房设施一应俱全,更加人性化。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大幅度提高了。这些变化在三十年前是没有想到的。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已坚守乡村教育30年,觉得苦尽甘来,充满了深深的幸福感。大国办大教育,不是祖国的强大,乡村教育就没有这样的巨变。现在,我为我是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而自豪!

(图: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徐大发,湖北通山县燕厦人,从教。通山县作协副主席。咸宁市评论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爱好摄影、写作。2014年出版散文集《富水湖放歌》,获得第二届香城泉都文艺奖金奖。爱散文,言论类文章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多次获奖。也热爱新闻报道,多次被咸宁日报评为模范通讯员。


朗读者简介:熊金叶,笔名叶子。中学高级教师,34年的教学生涯,34年如一日,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且热爱文学,钟情文字,系咸宁市作协会员,原野诗社副秘书长。只顾耕耘,不论收获,淡泊明志。人生格言:志在山顶的人,何必贪恋山腰的风景。一直在去山顶的路上,永远的见习生!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09/3fc23d51e55791a839832cc6eb3c1f6e.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