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赤子丹心扬祖业

2019-09-25 09:54  

○通讯员 徐世聪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南宋诗人戴复古一首《初夏游张园》勾勒出枇杷丰收的美好景象。作为通山水果种植的招牌名片,大畈枇杷享誉省内外。

在大畈镇,有一乡村贤达,他为了振兴家乡枇杷产业,让更多群众增产增收,毅然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基业,回乡发展枇杷深加工事业,开创了工业化枇杷酿酒的先河,他就是通山枇杷果酒第一人、协力绿色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阮峰。

“穷人的孩子就要拼命跑……”9月22日,阮峰笑意盈盈,侃侃而谈。眼前的汉子目光如炬,才刚过不惑之年,头上便已稀疏一片,透露出饱经风霜后的坚毅与从容。

出生在大畈镇鸡口山村的阮峰,五个姊妹中排行老四,由于家庭贫困,1992年上完初中后便外出打工,20年漂泊生涯,他做油漆学徒,当鞋厂模具工,再到开厂创业,一路摸爬滚打,凭着好学与勤奋,积累了千万身家。

2013年,本着照顾双亲的孝心,阮峰打算着回归创业。一次偶然机会,在乡亲家里做客的他,品尝到了主人自酿的枇杷酒,当时,阮峰正逢感冒咳嗽,一口老酒下去,顿觉神清气爽,病症全消,当即,他对枇杷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深入调研,阮峰发现家乡的枇杷虽然历史久,产量大,但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青壮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大量枇杷烂在枝头,“如果乡亲们把枇杷都摘下来,卖给我做酒,那岂不是一举两得!”阮峰心里规划了蓝图。

说干就干。2015年5月,从中国农大烟台分校培训回来后,阮峰出售了在广东的工厂,在老家办了个酿酒小作坊,开始试生产。创业之初,由于技术不到位,酿出来的酒透彻度不高、糖度偏高,包装设计也不成熟,为了解决技术短板,执着的阮峰跑到福建一家大型枇杷酒厂做学徒,不断“偷师取经”。终于,慢慢克服了短板。有了技术做支撑,次年开春,在咸宁工业园租了两条生产线的阮峰,开始摩拳擦掌,大展事业。

一石激活万春水。散布出大量枇杷收购的消息后,阮峰的家里门庭若市,果农们争相将自家的枇杷挑运过来售卖,当季,阮峰就收购了近300吨枇杷鲜果,打响了通山枇杷规模化深加工的第一枪,慢慢扭转了果农增产不增收的窘迫局面。

2016年上半年,省纪委驻板桥村扶贫工作队招商引资,让阮峰来村里投资办厂,带动当地果农脱贫致富。阮峰响应号召,筹资了3000万元,在村里兴建了一座枇杷酒庄,3年来,他就地收购了近1600吨枇杷鲜果,彻底打通了果农们的销售梗阻,并使“种枇杷、建果园”在大畈镇成为了风潮。

阮峰乘势而上,开发出枇杷露、枇杷膏等衍生产品,并掌握了橘子酒、葡萄酒、桑葚酒等一系列果酒低温发酵技术,在产业链延伸方面步履越走越稳、产学研结合越来越深。

“大畈枇杷是祖先留下来的遗产,后代子孙有责任有义务将它发扬光大。”阮峰透露,他正在着手建立200吨规模的枇杷饮料生产线,同时,将助力大畈枇杷小镇建设,依托富水湖、隐水洞等旅游资源,将枇杷酒庄打造成水果采摘、休闲度假、酿酒研学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让老祖宗传下来的基业更加枝繁叶茂,让小小的枇杷真正成为福荫百姓的黄金果。

通山枇杷协会会长袁观强高兴地说,在阮峰等一批批乡贤的回归推动下,大畈枇杷产业越来越红火,如今,镇里共有1000多农户种植枇杷,种植总面积达17300亩,平均亩产效益有6000元,大畈枇杷小镇的美名将香飘湖北,名动全国。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09/73b4623ca33fc85c4f5d59b37db661f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