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看通山 致富正当时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19-10-04 20:08  




这里,崇山峻岭,峰峦起伏;这里,河湖交错,水库众多。曾几何时,山重水复、偏僻闭塞是这里的标签和代名词;曾几何时,贫穷落后、举步维艰是这里如鲠在喉的话题。但这里的人民,从来不甘贫穷,从来不甘落后,他们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现如今这里已是山通水富,别样精彩。这就是位处鄂东南、幕阜山腹地的通山县。

赫赫奇功昭日月,巍巍伟业壮山河。70年来,通山人民历经的是一部不屈于贫困的奋斗史,抒写的是一部山通水富、绿色发展的壮丽诗章。

决战贫困:一举摘掉“穷”帽子

贫困如大山,沉重得让人迷茫;落后似锁链,束缚得让人无望。长期以来,通山人民与贫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近些年来,通山人民以精准扶贫理念为指引,以“五个一批”为抓手,全面决战贫困,人财物向扶贫一线全面集

结。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长年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达到1.5万余人,累计投入资金近百亿,实施扶贫项目2000余个。全县18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集体经济项目,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自主创业、挂靠兴业、就近就业、兜底保障,基本实现了“家家都有一到两个主导产业,人人都有稳定收入来源”。 4200户、12464名贫困群众通过易

地搬迁实现“住新居、换新业”;累计发放生态奖补资金8885万元,落实贫困学生教育救助13284人,发放各类助学资金4344.81万元;9317户1504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低保、五保对象。

产业是支撑发展的核心与基础。通山县坚持把发展扶贫产业和安置贫困户就业作为重中之重,贯穿扶贫工作始终。2014年,率先推出“二次流转”产业扶贫模式,主要做法是:先将分散在群众手中的农业资源集中流转给村委会,再由村委会将政策性资金(如低丘岗改造项目投入、生态补偿资金)与资源整合,以入股方式流转给企业,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全县流转土地12万余亩,带动2万余村民变股民实现“租金+分红”双增收。这一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并在很多地区得到复制借鉴和推广;2016年,创新推出“政策驱动、龙头带动、挂靠帮带、乡村旅游、能人引领、租赁返聘、集体反哺、抱团经营、培训造血、电商扶贫”等10种产业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带动一大批贫困户兴业就业、增收脱贫;2017年,进入脱贫摘帽攻坚阶段,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积极性不高、产业风险大、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创新推出双产业双保险双脱贫“三双”扶贫模式。累计发展孔雀、鸸鹋、黑山猪、豪猪、梅花鹿等规模养殖基地112个,发展娃娃鱼、鲈鱼、鳜鱼、虹鳟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45处,扩展特色农业板块基地81个,建成千亩以上连片种植基地60个,新发展农家乐400余家,新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点300个,新发展3千瓦至5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1000个,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65家,带动1.1万余户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经营,推动贫困户山上生金、水里流金、家中藏金、网上淘金,形成政策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探索建立了“双保险”扶贫机制,免费为贫困户购买常规农业保险,在全国率先开发收入指数保险,即农产品抵御市场价格风险保险。

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累计整合投入产业发展专项扶贫资金3亿元,创建产业扶贫基地187个,带动2万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充分利用乡镇、村湾闲置资源,吸引客商、企业建设扶贫车间,全县建成扶贫车间38个,560余名贫困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家门口“能带娃、能种田、一天能挣百把元”。采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发展资金入股的方式,与县内骨干企业合作,创办大型扶贫车间,不仅让3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还有1200余户贫困群众每年可得到3000元稳定分红。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送岗上门”方式,大力开发护林员、保洁员、护路员、护库员等“八员”,聘请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500余人从事公益性劳动,每人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开发山水:全面实现“山通水富”新梦想

通山不仅山多,河库也多。这山这水养育了通山人如山如水般朴素性格,也挡住了通山人发家致富的脚步。长期以来,通山人民为打开山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攻坚。特别是近几年来,通山县投入巨资,着力补齐补足交通建设短板,快速推进“路、站、运、渡”一体化建设,全面打造“县域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构建县城与武汉“二小时经济圈”,融入“武汉都市圈”。

截至目前,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664.26公里、路网密度99.4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97公里。如今的通山,已形成“高速路+国省道+农村公路”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九宫山六山连通”“富水湖四面连环”的旅游交通体系,让通山真正实现“全面畅通”。通山人逢山开路,逢水架桥,实现通山全境域与省际高速、县市区国道连通,实现村村通公路,班车到村口。从通山,到山通,精彩神奇的“反转”,让通山与闭塞从此“别过”。

山路一通思路活。通山人民掀起一场空前的优势特色资源开发运动。立足优势生态旅游资源,坚持以全域旅游示范创建为契机,走龙头带动、智慧旅游、文旅融合之路,九宫山、隐水洞启动创5A景区进程,中林集团加盟富水湖开发,带动作用明显,全县国家级文化旅游品牌达到11个,门票景区增加到28处,观光农业庄园65个,户外运动、山地自行车、帐篷露营、登山探险等旅游点23个,观星公园、大耒山萤火虫基地等新景区景点如雨后春笋,避暑游、赏花游、体验游、观光游持续繁荣,旅游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清洁能源发展上,紧盯新能源发展前沿,着力推动风电、太阳能、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型绿色能源开发,初步形成四大能源板块格局。风电板块,继九宫山后,近期又建成大幕山风电场,同时大平山、白岩山等风电项目即将开工。光伏发电板块,建成了华中最大的大畈光伏电场,总投资8亿元的中电电气燕厦100兆瓦光伏电站、总投资5亿元的多村联建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并网发电。水电板块,全县已建成水电站50座,年发电量18000万千瓦时。全县形成了集风电、水电、大阳能电和生物质能于一体、产值过百亿元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格局。

盘活存量资源,通山国土面积2860平方公里,有近50万亩荒山野地,这既是历史遗留的发展包袱,也是拓展发展空间的优势资源。对此,一方面变荒山为青山。以荒地、荒山、火烧山、水源地为主战场,以楠竹、油茶、茶叶等为主打,大力实施“绿满通山”行动,累计造林45万亩,居全省首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4.7%。另一方面变荒山为金山。以“政府+公司”“政府+合作社+农户”“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合作造林模式,加快特色农业板块基地建设,特色板块基地达到84万亩。同时,着力推进“三品一标”创建,近三年先后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地理标识2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3个,楠竹之乡、茶叶之乡、油茶大县等名片越擦越亮。

美化家园:坚定无比走向“绿色发展”新征程

近年来,通山县强化投入,持续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实施“四大补短板”工程,大力开展“三清三治”专项行动,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如今,美丽乡村如百花齐放。据统计,在“省级绿色示范村”的名录中,通山已有九宫山镇彭家垅村等53个村强势入围,位居全市首位。美丽乡村还受到影视公司的青睐。由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北京逆人影视文化传媒等联合打造的环保公益网络大电影《萤火虫之恋》,在有“萤火虫小镇”之称的厦铺镇桥口村开拍。坚持以“两山”理念为指引,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向污染宣战,先后关停34家煤矿、56家非煤矿山,整治改造原料加工企业18家,33家企业实现转产。自筹资金8000余万元,实施拆围拆网、退养还湖行动,1500余户、5000余渔民上岸,为富水湖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环境基础。深入实施“四大补短板”“五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城区主干道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9个乡镇垃圾中转站、1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营运,新建改造农户 厕 所5012户、城乡公厕189座。实施地灾治理、低丘岗改造、矿山整治项目55个,复绿复垦5300亩,新增水田耕地2900亩。宝石村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郑家坪、白泥、上坳等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厦铺镇入选全省森林城镇,畈中、沙店、碧水等村入选全省第五批绿色示范乡村,江源、石门、宝石入选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横石、慈口社区获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动力在哪里?在文化。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通山县大力实施“一五一十”工程,已为全县187个行政村,村村建起文化广场,村村建起农民文艺团队,并恢复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个,让群众开展文体活动,不仅有场地、有器材,还有组织、有辅导。如今的通山农民,白天田头忙劳作,晚上广场赛歌舞,张口成歌,迈步即舞,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日前,由九宫山镇船埠村8位村民表演山歌小调《十绣荷包》,登上“2019中国原生民歌节”。这也是鄂东南地区民歌领域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国家级舞台演出。

乡村颜值气质俱佳,不仅让群众满心欢喜,还引来游客观光赏景。

隐水洞是通山著名风景区,洞的入口区和出口区分别是大畈镇的隐水村和西泉村。眼下,在隐水洞的带动下,两个村不仅村庄面貌扮得像景区,旅游业也十分火爆。目前村里有20多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200人,全年旅游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西泉村的“故乡里”由手工作坊体验区、地方特产品尝区、铁皮石斛观赏区、樟林隐趣休闲区四大主题区构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隐水洞出口周边的特产店和农家乐,更是人流不息。西泉村“乡村人家”农家乐的老板程诗虎十分忙碌。目前全村有500多人吃旅游饭、赚旅游钱。隐水村和西泉村也是通山县大力发展“美丽乡村+旅游”的成功范例之一。

近几年来,全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一批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大路乡新桥冯村建成特色“果匠小镇”,申报国家级美丽乡村,成为华中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示范景区。南林桥镇石门村着重保护和开发楚王山红色文化和古民居,将村湾打造成知名旅游目的地。仅去年“十一”期间,石门村就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全国第一批32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石门村率先入选。据统计,全县通过发展赏花游、采摘游、古村游、民俗体验游等乡村旅游,已发展各类农家乐1200余家,为群众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

“乡村旅游+”,正让通山的农村“整体打包”,变美变富!

【通山画像】

通山县地处鄂东南边陲、幕阜山脉北麓,国土面积2680平方公里,“八山一水一分田”,总人口48万,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通山,是尚德尚进的人文福地。有5000余年的文明印记,1000余年的建县史。老一辈革命家们曾在此战斗、生活,有3.2万通山儿女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5.6万人为建设富水水库作出巨大贡献。通山,是健康养生的宜居福地。山清、水秀、竹翠、洞奇、湖阔、山高,天生丽质。67%的森林覆盖率,365天的优良空气指数,负氧离子平均每立方厘米高达4960个,成就生态天堂、华中绿肺。

通山,是灵山秀水的旅游胜地。九宫山、隐水洞、富水湖、闯王陵、王明璠府第等一批著名文化旅游品牌交相辉映,太阳溪、银河谷、盘龙溪、腾龙溪“四大高山原生态漂流”景区跌宕起伏。通山民间文艺灿烂,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来源:中共通山县委宣传部、荆楚网)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10/ce9accda1bffa0d47c6ddfe605ac981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