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六十五集:“顶上功夫”的嬗变——从传统剃头到美容美发

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19-12-10 11:09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顶上功夫”的嬗变——从传统剃头到美容美发

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诗经·小雅·采绿》写女子采绿,想到丈夫要回来了,“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汉朝时期,出现了以修理头发为职业的工匠。


改革开放前,个体经营受到限制,于是照相、理发、补鞋、刻章、修钟表等这些手艺人全被编入一个名为综合厂的集体单位。当年剪西装头两角五、平头两角,最让师傅们动心的是给新生婴儿剃满月头,除照章收费,还会收获10个煮好的鸡蛋。



综合厂阿四,学艺时才十几岁,现已年过花甲,还在横石街为顾客服务。当年理发需要排队等候,有时要花大半天时间。


乡村剃头大多包年收费,剃头师傅每月拎着工具箱走村串户流动服务。富有村这位师傅,正在村民家门前为老人理发。行色匆匆的剃头师傅和剃头挑子,如今已在岁月烟尘中消失。



边远山区的村民,家中自备有理发工具。阳光明媚的日子,洪港镇高台村这户人家在为孩子理发。


楠林街头挂着的理发店招牌,与部门单位牌子类似。



写着“沙发加工”字样的屋内也是一家个体理发店。


闯王镇刘家村里,一家简陋的理发店。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对美有了新的追求。山界林上偏僻深山的店面,招牌上写着“美容理发店”。一个“美”字,凸显出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相较于理发店,“发廊”这个称呼似乎更时髦。该店不仅修剪头发,经营项目还有染发、烫发、吹风等。



燕厦街的“阿门发廊”。




燕厦街是距离通羊城区最远的乡镇街道,就是现在交通发达了,从县城出发走106国道到燕厦街,差不多也快到武汉了。所以,这里的理发场地因陋就简,有的是小木屋,有的是半墙垒起的小店。



不仅为男士服务,女士也走进了理发店,洗、吹、染、烫、剪和卷发,都是她们的喜爱。



畈泥乡沙堤村美发美容店。从事理发的不再是一把年纪的剃头师傅,而是新潮的俊男靓女。理发美容成为衣着光鲜的年轻人的新职业,它是生意、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甘港一家美发店的美容师,抽空为自己化妆。除了经营过去的传统项目,美发美容店增加了头发护理、皮肤保养、保健按摩、形象设计等新花样。



店前闪亮着华丽的灯箱广告,店内贴满各种发型图片,做个时尚的发型早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从理发到美容,从剃头师傅到美容技师,从把头发剪短到要求发型美观、大方、时尚,人们对理发的需求不再停留于单纯的头发修剪,而是需要提供专业的发型指导和美发护理服务,这一切印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也从侧面反映了边远山区通山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


夏 勋 南,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12/36e45f79a266d7b6145d27b6e06255b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