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荆楚工匠”成希:通山木雕传承人

2019-12-18 08:42  

全媒体记者 贺春音 通讯员 李凯

12月12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18-2020年度“湖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我市赤壁市赵李桥镇砖茶、通山县通羊镇木雕、崇阳县提琴戏名列其中。

近日,记者来到通山,走近通山木雕传承人——成希。

木雕世家的小学徒

1986年出生的成希,从事木雕手艺已近20年。根据成氏家谱记载,成家早从高祖父开始便以木雕为业。传到成希这一辈,已是第五代。

“小时候,看着一块块普通的木头经由父亲的双手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既佩服又羡慕。”因家庭环境的熏陶,他很小就对木雕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小学时,他便是父亲的“小跟班”,一有空闲就跑到父亲跟前,琢磨雕刻技艺。

见他对木雕着迷,又极具天赋,成希的父亲在他初中毕业后便正式收他为徒。从此,15岁的成希开始专门学习木雕技艺。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希才明白,通山木雕文化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木板上的刺绣”之美称,题材十分广泛,有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并受汉剧、采茶戏的影响,以人物题材的民间神话、戏曲故事为主。通山各地留存下来的精品木雕,都是他学习钻研的模板。

成希从打粗坯、修光、打磨开始潜心学艺,还利用空闲时间,以明清时期的作品为样板,反复观赏后,以纸笔临摹。外出工作中,如果看到精美的木雕,他便以大地为纸,以树枝当笔,静心挥笔作画。学徒期间,他跑遍了全县各地,认真琢磨各种木雕,并拜访县内知名的木雕老艺人,向他们讨教求学。

三年的学徒生涯,让成希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博采众长的年轻师父

出师后,成希在家中专门从事木雕工作,并四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木雕作品、构件,用以学习和琢磨。

2005年,他来到武汉香港路古玩城明清家具厂,担任木雕师傅并开始收徒授艺。同行间的无私交流,让他的阴雕、透雕、圆雕、镂空双面雕等各种木雕技艺日益娴熟。工作之余,成希还抓紧时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2008年,成希带领徒弟远赴江浙一带,仔细研究当地木雕艺术,吸取他们技艺的长处,掌握到更多的传统木雕技法。

2009年,成希回到通山,主持修建了姑父熊高才出资的熊氏木雕厂。整座建筑为仿古木制,无论是浮雕的线刻细饰还是镂空雕的立体造型,堪称精细完美,古朴高雅。房屋建成后,在当地木雕行业引起轰动。2012年,熊氏木雕厂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2014年,“通山木雕”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希以精湛技艺毫无争议地被评为木雕文化第五代传承人。通山县为此专门建设了“通山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2015年,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木雕基地,成希扎根此处,继续收徒授艺。

虽然年纪轻轻,但成希已收徒十几人。有些徒弟如今还跟在身边,也有出师的弟子扎根北京、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创新技艺的能工巧匠

在通山县非遗中心木雕传承基地里,成希通常一待就是一天,每天可以专注地投入到木雕创作中,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闯王镇的宝石古民居群给成希带来的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每到闲暇时,他便会走近这个充满着木雕、砖雕、石雕的雕刻世界,去寻觅祖辈雕刻的轨迹,临摹技法,汲取营养,学为己用,融会贯通。

2017年6月,在中国成都第六届国际非遗节竞技现场,成希全神贯注,手法细腻灵动,雕、镂并用,短短两小时,一幅《花开富贵》便呈现在数万观众眼前。但见典雅华贵的牡丹、生机盎然的花草、栩栩如生的鸟群、飘逸丰满的祥云……每一处都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也展现了通山木雕技法的浑厚与成熟。此次大赛中,成希荣获“新生代手艺之星”称号。

2018年12月4日,成希以通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民间工艺师的身份,被评为第二届“荆楚工匠”。

“你看这些屏风的边框,就是我创新的。以前的师傅都是用木料镶边,不仅样式单一,而且容易破损。”成希指着其中一块屏风告诉记者,自己几年前改用了质地更好、色彩鲜艳的特制边框,从而增加了成品的现代元素。

“现在的人都喜欢作品更接地气,木雕技艺也应如此,要与时俱进。”成希说。

一刀一凿,赋予木头以鲜活的灵魂,通山木雕记载着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古老纯朴的民俗风情,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坚守和传承下,它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1912/79313c2aea5becfebdd643f4df8952f5.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