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了,心理建设怎么做

2020-04-18 18:35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全面好转,全行业复工复产已开启加速模式。但对于已经复工或即将复工的人们来说,却可能产生新的不适感,不愿意走出花了两个月时间建立起来的“舒适区”,甚至产生拒绝、抵触、烦躁的心理。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过渡阶段,复工人员该如何做好心理建设,更好地适应“久别重逢”的工作?记者就此采访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总负责人、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宗奎教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夏勉和唐汉瑛,请他们以专业的视角谈一谈如何疏导情绪、平和心态。

不想上班怎么办

心情:“接到公司要复工的通知,心情烦躁,很是忧愁。因为疫情宅在家两个月,开始不习惯天天在家,每天很无聊,现在适应了闲散的生活又不想上班了,怎么办啊?”

解答:当这些消极情绪出现时,首先大家要正确地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跟同事当面交流工作节奏更快、项目进展更顺利”,“工作可以帮我回归之前的正常生活”,等等。也可以找信任的亲人或朋友倾诉和求助,从外部争取社会支持性资源。此外,正常的作息,尤其是充足的睡眠也很重要,这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力,也能够帮助我们改善情绪、提升工作效率。

其次,避免信息过载,减少心理资源消耗。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已经全面好转,但受到国外疫情的影响,人们仍不免因可能出现的疫情波动而产生顾虑、担忧,以致产生对复工复产的拒绝或抵触情绪。建议大家适当减少对疫情信息的关注度,并优先选择权威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减少心理上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帮助在复工复产中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再次,增强工作掌控感,重新适应工作。有网友戏称,“回到公司电脑前,突然忘了自己之前是做什么的”。在与常规工作相对脱离近两个月后,即使是一些日常工作可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以往的熟练度。因此,对于刚回归正常工作岗位的员工来讲,一开始不要要求过于严格,适当地给自己一些重新适应的时间,尝试一些有益于更好更快适应的小策略。例如,先着手处理相对简单的工作任务,逐渐适应不同于居家办公的工作节奏和强度;也可以尝试提前做好每天的工作规划或调出重要事项,通过提升工作的目标感来增强对工作的掌控感。

最后,适量运动锻炼,为工作增添活力。运动锻炼能够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是个体有效进行工作恢复、应对工作挑战、增加工作活力并保持良好身心状态的重要资源保障机制。一方面,个体在进行感兴趣的运动锻炼时,可以激活和调整整个机体的状态,产生放松身心的效果;另一方面,个体在运动中可以习得新的技能,获得掌控感,以此补充新的心理资源,为更好地投入工作创造有利条件。建议已经或正准备复工复产的员工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进行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样不仅可以愉悦身心,也是为工作增添活力的有益方式。

不敢上班的情绪蔓延怎么办

心情:“好不容易复工了,可是我真的害怕上班。每天出入小区、办公楼都要带各种‘通关文书’,在地铁上不敢坐、不敢扶,到公司了还要一遍遍做各种防护。就算这样,还是会担心被感染,越来越不敢上班。”

解答:第一,接纳紧张害怕的情绪和行为,这是大家共有的,是普遍现象。很多疫情后第一次踏出家门的人,都感觉有点不适应。不敢坐,不敢扶,做各种防护,在过去也许是过度反应,但是在当下的情境下,却是正常的行为反应。这说明我们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有保护自己的意识,有追求安全感的能力,而且这些小心谨慎的行为可以让我们获得一定的控制感,减少紧张和焦虑。

第二,客观评估当下复工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采取足够但不过度的预防措施。勤洗手、少摸脸、勤通风、戴口罩,做好这些基本防护措施,即使在疫情暴发期也足以保护好自己。从心理学上讲,过度的担心不会增强人的免疫力,反而会降低免疫力,因此做好足够的措施即可,不需过度保护。

第三,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将注意力放到工作上。顺其自然就是接纳自己害怕紧张的情绪,不用强求它消失。为所当为是指对于当下要做的事情,比如工作,即便有害怕紧张的情绪,也要去做。有人认为,一定要让紧张和害怕的情绪完全消失才能去工作,但这是一个误解。从心理学上讲,如果将注意力放在让人害怕和焦虑的环境上,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去检查和发现危险因素,而每一遍检查总是会发现危险因素还存在,这样就会陷入焦虑中不能自拔。但如果将注意力转向外界,转移到工作中,那么投注到可疑环境中的能量就会减少,紧张和焦虑也就随之减少了。

湖北人担心被歧视怎么办

心情:“终于盼到湖北解封了!可是作为一名湖北人,我现在真不想出去工作,害怕被歧视,害怕找不到工作。真是无奈、气愤又焦虑。”

解答:在过去两个多月的全民抗疫中,包括湖北人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人民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恐慌和不知所措。作为来自此次疫情重点地区的湖北人,应客观看待其他地区的隔离政策以及公司的隔离要求,积极配合隔离和信息登记,合理排解自己的压力和消极情绪,避免过度敏感和过度解读。尤其要避免消极甚至敌对应对,尽可能将这种外在影响产生的消极情绪降到最低。与此同时,当经仔细辨别,确定一些不理性甚至恶意的歧视确实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后,应该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正当权益。

此次疫情对于我们的影响很大,并且还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此时此刻,我们不是“哪里人”,我们都是“中国人”。越是困难时期,越需要相互理解支持,共渡难关。针对湖北人的一些暂时性、个别性歧视现象也许难免,但是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尽力去克服自己心中潜存的恐惧和排斥,客观理智看待战疫过后的湖北人。

冬天已过,春天已来,一切都在新生!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04/8a9a0dce24e363174b918566369b1f3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