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分类体系 实行科学分区 通山“四个一”模式在全市推广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0-05-15 09:00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记者 王能朗 通讯员 全闯 郑梦溪)“大娘!你这包垃圾请放在绿桶。”“大爷!你的垃圾请倒进蓝桶内”……每天早上8点,通山县大畈镇高坑村村民都按集中清理垃圾的时间,自觉地按村里保洁规定的要求,将自家的垃圾投入生活垃圾分类点的绿、蓝桶里。该村推行“四个一”模式,让村民们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他们的作法在咸宁市各地得到推广。

为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畈镇高坑村通过积极探索,率先在全市村级集体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四个一”模式,构建区、站、点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形成点收集、集中转、村管理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方式。

大类粗分,让村民一目了然。该村立足于“简单便行、大类粗分”原则,运用“记得住”“上手快”“用得好”的办法,将本村的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不可腐烂垃圾)、不可回收(可腐烂垃圾)等2类进行分类收集处置。全村通过统一建设7个生活垃圾分类点,在每个点配置一绿一蓝两只垃圾桶,并在桶上标注绿色为可回收垃圾存放桶、蓝色为不可回收垃圾存放桶,真正让村民进行分类分放一目了然。同时大力推广垃圾分类的“追溯机制”,前期免费给村民发放与垃圾桶对应颜色的垃圾袋,由片区保洁员上门入户收集,并对开展垃圾分类到位的农户进行打分,将每次打分情况纳入每月的“清洁家庭”评比。

科学分区,让村民一点就到。该村将全村划分为3个片区,设立3个垃圾分类站、7个垃圾分类投放点,聘请7名保洁员负责区域环境卫生和投放点垃圾分类工作。在3个投放垃圾站设置绿、红、蓝、黑等4个垃圾分类箱,按照红色垃圾桶内存放可堆肥垃圾,由村里集中收集至垃圾资源回收中心,通过资源再利用作为林地、田地、菜地可利用肥料;黑色垃圾桶内存放不可堆肥垃圾,由村里将其运至垃圾中转站经全镇统一无害化处理;绿色垃圾桶存放可回收垃圾,由片区保洁员集中回收回购等方式,回收卖得资金作为保洁员和清洁家庭评比奖金;蓝色垃圾桶内存放不可回收垃圾。通过构建区、站、点垃圾分类体系,形成村管理、站运转、点收集的垃圾分类机制,真正让垃圾分类有人做、有人管、有人监督。

示范引领,让村民一带全动。该村充分发挥党员、村干部、村民代表、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点带面、以一带多的示范效应,推动全村垃圾分类工作,进而在全村形成村民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聘请3名党员为垃圾分类的“片区长”,专门负责联系、宣传、监管片区内垃圾分类工作。同时建立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如:垃圾分类时按照分类规范化程度,由片区保洁员对其进行积分,按照家庭为单位存储积分,实行积分兑换日用品等形式。每个月对村民垃圾分类的优秀户进行奖励宣传,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带动全体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行动。

规范管理,让村民一体监督。为了规范农村垃圾分类多元主体秩序,该村驻村镇干部、村干部、村民代表各尽其责,共同发动,形成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整治行动的合力。驻村干部负责指导村垃圾分类工作,督促督查每月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情况;村干部主动承担垃圾分类任务,创新村级垃圾分类机制,并对每月的垃圾分类优秀农户、保洁员和片区长进行考核评比;同时有效建立村庄垃圾分类制度和保洁队伍,使村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通过镇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定期督查、动态抽查、上门考查等活动,引导村民严格遵守垃圾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自觉自治的良好氛围,充分让村民在垃圾分类工作中享有监督权、参与权,形成“村民—村委—政府”全覆盖监督机制。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05/00e4f9786734d2f78b8387a31aae89c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