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通山】百集历史图文第87集:渐行渐远犀港桥

2020-05-25 08:55  


开启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特别呈现


渐行渐远犀港桥

“昔日晨耕处,寻芳赏艳阳;苔痕追旧事,大道梦羊肠;胜迹三回废,枯藤几度黄;亭中逢白叟,对饮话沧桑。”原县政协主席徐清奇咏叹的是县西犀港桥的前世今生。作为昔日通山八景之一的“犀港晨耕”,饱含浓郁乡情的犀港桥是故乡人心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清清小河,犀港桥遥遥在望,近处鸭倌赶着河面上的鸭子,两岸树影婆娑,房舍林立,好一幅冬日农家图。


30多年前拍的照片。石拱桥建有桥屋,供人避雨纳凉。桥头木桶常年不断的凉茶,不仅止渴,更给人沁人肺腑的清凉。


河水清澈如镜,浣衣女如在画中。


水面泛起涟漪,让人心旌摇荡。


河面鸭子,自由自在游弋。




步入桥屋,墙上“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标语赫然在目,最高指示依稀可辨。


故乡老屋、清清河水、洗衣村妇,自由自在吃草的耕牛,无不令人心旷神怡。沐浴明媚阳光,倚傍残存木栏,少年默默注视眼前一切。


再次来到犀港桥,已是上世纪90年代,水中鸭子还在游弋,远处牧童耕牛尚在,然廊桥屋顶已塌,独剩栱门屹立,已是残垣断壁。


穿过栱门,历经风雨的石阶枯草丛生,南来北往的商贾了无踪影。


“晨耕人迹远,故地独流连。雨沥廓先坼,虹垂影自悬。犀牛登彼岸,蓬草隐灵泉。未解桥头月,何时得再圆。”(孙雨诗)


俱往矣!温馨一幕随时光流逝远去,空留下无尽思念与忧伤……

附王亲贤先生【犀港桥诗序】

吾通于北宋乾德二年(964) 置县,然后达鄂之道辟焉。道出县治西门,西北行八里而过犀港,出界水岭,入咸宁境。犀港者,水名也,地名也,亦桥名也。其地有大小牛迹,传有犀牛涉此而得名。岸多平田,民勤农事,故"犀港晨耕"得列于县治八景也。水出白羊山麓之灵泉,沿途纳南林、石门、山口诸支流,至此水益深,流益阔,官民商旅,咸病涉焉。于是建桥其上,初名犀港,其后易曰登高。

桥之初创,未详何年;桥之易名,亦未知何故也。然其地当要冲,跨啮岸之清波,连晋省之通衢,故官宦绅民,咸寄重之,明清以降,屡废屡兴,旧志载之甚详也。万历十年(1582),桥毁于水,知县张书绅率民重修,置亭其上。岁久复圮。顺治十五年(1658),乡人黄明宇等募众重修,仍建亭其上。光绪十四年(1888)孟秋,复为水冲。次年,邑绅王明璠等捐资重修石桥,费钱一千五百缗有奇。其后百余年未闻重修,后复以公路改道而废弃,数十年间,无人问津,至今几欲坠且毁矣!

嗟乎!斯桥之遇,亦可谓奇矣!当明清之世,上官莅县,则接驾于此;外盗扰县,则设防于此,不亦显乎!洎乎改道,乃飘摇于风雨之际,埋没于荒草之间,官弃民疏,行将就朽,不亦悲哉!夫人情弃旧怜新,斯有秋扇见捐之世态,于斯桥也,可作如是观,亦不可徒作如是观也。溯自万历十年张令勤政,斯桥已历四百年之水火;至光绪乙亥王绅积善,亦已睹百余载之治乱。故桥虽旧,明清之古迹也;桥虽小,先贤之遗物也。昔者张令身跻名宦,今则王宅名列国保,独于一历时四百余年之古桥视若无睹,弃焉不顾,桥之不幸耶?邑之不幸耶?良可叹已!


夏 勋 南   1967年开始从事摄影,先后任职于县委宣传部、文化体育局、新闻出版局,曾担任《深圳摄影报》、《中国摄影报》记者、编辑,华光学院摄影系主任、影视传媒学院副院长。



图    文丨夏勋南

编    辑丨葛素文

编    审丨程   思

监    制丨邓文义

总监制丨阮班新

出品人丨阮胜利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05/921a40d96f67ff63ae5bd471025532fb.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