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百年道业,千载清风——张道清与九宫山的道教情缘

2020-06-16 08:0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今通山县治南边陲,与江西省武宁县、修水县交界处,幕阜山脉中段的九宫山,海拔1228米。从古到今,这座不以高而名的山,凡夫俗子趋之若鹜,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就连神仙也频频眷顾。相传陶姚二妃就是在九宫山“泉涯喷雪”附近的泉洞修道成仙,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泉洞后称作陶姚洞。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成形在东汉,盛行于南北朝。道教在北宋太祖、太宗时期倍受推崇,真宗赵恒将祟道政策推至高潮。宋孝宗甚至命人按自己长相塑成道教神像供奉于宫观。

普通人一提道教,就会佛道不分,甚至与封建迷信混为一谈。虽说佛道本一家,但两教存有质的区别。其一是“佛说来世,道重今生”,一个寄梦来生,一个忠情现世。其二是对肉身看法不同。佛教教人视肉身为“臭皮囊”,弃如草芥;道教认为是“香口袋”,身体发肤授之父母,当视若珍宝。道教主张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要想长生不老,必须形神并养。

九宫山道场能跨入道教名山行列,具备天时地利人和。南宋当时统治者沉迷道术,想利用神道设教整治国家社稷,依靠天神保佑阻止敌国入侵,这种消极执政心理就是地利。九宫山能遇见仙风道骨、气度不凡的张道清,便是天时。具有环境基础的九宫山需要机遇,需要睿智的推手,这些综合实力因素就是人和。

张道清(1136-1207年),字得一,号三峰,湖北郢州人,年少时分酷爱道学。“天地有万古,此生不可得”。明白此理的张道清开山宏道的宗旨,是希望更多人能够领会道教的精魂,重视人的生命,坚持“外养”与“内修”,尽力去参透深奥的道学思想,使自身散发一种君子之气。张道清十分珍惜时间,他认为既然生命只有一次,白白虚度,不但亏待了自己,也辜负了上天赋予生命的乐趣。这个有志青年,没有喧嚣和寂寞的烦恼,没有得志或失意的痛苦,在宁静淡泊中专心研道,终有所成。

张道清20岁时,四处云游访道,先后入巴蜀、下江东,与庐山青城山高道皇甫坦结为忘年之交。第二年得到东华帝君传授秘诀灵文。“绍兴二十七年上元日,真君默坐山前,见五云缥缈,间有万神森卫,中有帝君坐龙舆,召真君授以秘诀灵文。真君得之,道望始显。后于其地建祠,以记受道之所,名曰帝授。”。“真君”即指张道清。他30岁时,朝礼龙虎山天师府,授以正一法篆,后又被请至青龙山募修道宇。淳熙十年(1183),皇甫坦荐张道清至临安(今杭州)京城为国母齐安郡主治病,他略施道术,医好了疑难杂症,宋孝宗夸赞:“真神哉!”。东宫太子亲书“真牧”、“长森湾”相赐。朝庭文献记录“六宫有告病者,一一以符咒奏效”。

张道清凭着道法高深和精湛医术被皇庭捧若神明,皇上多次表示欲将他留在身边,均被婉言谢绝。当时内心只有一个执念,定要找到梦中玉帝为他指点的,符合“星应斗牛,界接衡庐,逢兴则止,遇九而居”要求的场所,将自己的道业授之于众。多年间,张道清为此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始终未遇而郁郁不欢。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道清翻阅《太平御览》,看到关于九宫山地名由来的记载,即569年南北朝时,南陈陈文帝的二儿子陈伯恭,为避战乱,领着兄弟九人在幕阜山脉中段与江西交界的四峰五岭处建起九座行宫,此后该山被称为“九宫山”。1184年青龙山庙宇修好后,张道清携徒游匡庐,过九江,访至九宫山麓,看到九宫山山清水秀,松柏林立,鸣泉响涧、白云绕屋,夏日花草满坡、鸟鸣蝉噪,风凉如水,夏夜银河低转,星宿低垂,唾手可摘,内心一阵欣喜。尤其是山顶有湖如镜,水流而境无声,环湖四周巍巍群山,山高而云不碍。山湖间,常常烟雾缭绕,似梦似幻,如醉如仙。草色新雨,松韵晚窗,水心云影,这一切让张道清痴迷和向往。尽管在遍访道场的途中,常有人“神其术,皆欲留建道场”,纵里寻它千百度后发现,九宫山的地理条件和地貌特征无一不符合玉帝梦中所托,道场最终敲定在九宫山。

淳熙十四年(1187),宋孝宗见张道清志不在朝,终遂其愿,赐给了法服、象简、经书、银两,助其开辟道场。张道清携圣旨上山,开始在九宫山云中湖畔规划建设方案,以凤凰岭南麓的古瓶台为中轴线,“定向子午,标立坛场”。朝庭大力支持,乡民乐捐好施,建设经费很是充裕。数年后,笔架山下一平方公里的凹地上,先后建起了六殿、二阁、五堂、钟鼓楼、方丈室、云室等系列建筑,其中真君石殿原为花岗岩六方九层,石墙石梁,铜门铁瓦,葫芦形铁顶重达千斤,雕刻精致,造型古典,殿身相近青霄,塔顶直冲云汉。石殿内存有宋宁宗皇帝敕封的一块五龙牌匾。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完整。道观各大神堂内,神像威风凛凛,凫烟袅袅,供品琳琅,陈设一应俱全。道场建成后,唱诵诸神,礼拜众仙等法事都严格按规定的礼仪和步骤来进行。致使拜师学道者络绎不绝,善男信女你来我往,香火极其旺盛。张道清终日沉浸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废寝忘食,乐而不疲。

宋光宗即位,齐安郡主又病了,张道清因身体原因和道务问题无法分身,指派徒弟王宗成应诏,民师出高徒,顽疾依然手到病除。

1195年,宋宁宗登基,张道清更受尊祟。朝庭专派大臣到九宫山建罗天大醮,张道清设坛、上香、呜鼓、迎驾、祝神,为宁宗祈祷求福寿。张道清奉行的“以扶教法,以扳君亲”的法条,为南宋朝庭道教化民、治国安帮、答疑解惑以及为后宫除病趋痛等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自然被朝廷十分看重,成为南宋三朝皇帝眼里的红人。

嘉泰四年(1204),宋宁宗降旨将玉帝殿更名为瑞庆宫,赐“敕建钦天瑞庆宫之印”铜印一方,御书“钦天瑞庆宫”、“飞天法轮宝藏”、“龙神祠”等匾额,还有《天童经》以及太后的缮写的《三清签》经稿。同年,京师大旱,张道清的弟子杨宗华奉旨祈雨,雨如期而至,宋宁宗赐杨宗华“灵宝大师”称号,加封张道清祖师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

1207年张道清羽化,留下肉身存于构造严密的真君石殿内,被后人供奉648年不腐烂,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

绍定四年(1231)元日,宋理宗加封其“太平护国真牧普应真人”,赐诰七十三字;

宝佑五年(1257)理宗再次加封“太平护国真牧普应真人”,封九宫山龙神为“敷泽侯”,同时封赐道清弟子十四人;

咸淳二年(1266),元朝加封其为“太平护国真牧妙应普兴真君”,赐诰一百一十七字,诰封真君父母,命谢闻诏撰《张真君传》;

延佑五年(1318),元仁宗加封其为“太平护国真牧妙应普兴宏道真君”。

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赐“勅建钦天瑞庆宫”石匾。此匾现藏通山县博物馆内。

张道清前后共得到七代皇帝的17道敕封,被敕封为九宫山开山道祖。

可惜开庆元年(1259)瑞庆宫除真君石殿还剩三层外,其余建筑被金军尽数焚毁。1314至1855年近500年间,瑞庆宫毁了建,建了又毁,反复九次,其中不乏天灾人祸及战乱兵燹。直到2002年,武当三丰派第十四代大弟子蔡亚庭道长主持复建道场。除了恢复原有的史料可查的宫殿外,还增设“道教文化养生殿”、“来鹤亭”、“藏经阁”、“长廊碑亭”、“银杏古台”、“听涛轩”等。今日瑞庆宫较之前任何时代都要气势恢宏,只可惜真君石殿至今没有恢复。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俗。”是说具备一些优点的人全部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没有不被任用。追根索源,瑞庆宫能有今日盛况,张道清功德无量。





作者简介



朱丽平,女,1971年6月出生,现供职于通山县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在写作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坚信用心用情铸就的文字才可以走得更远。我会一直在这条充满艰辛的路上求索,实现自我。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06/620a4febceb7e22238621fd5cce7a7cc.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