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隐水:“绿富美”款款而来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0-08-18 10:59  

隐水:“绿富美”款款而来

作者:郑安国

三月,隐水村满坡的果树开始孕蕾了,闲不住的村民又泛起新一波绿色憧憬。勤劳敦厚的隐水人自从唤回青山绿水,靠山吃山,果树种植就成了绿色家园的支柱产业,生态旅游趋旺。清一色的砖瓦房棋布沟谷,炊烟袅袅飘逐,远处的杜鹃树正萌动着色彩的喷发。每到端午节前后,满山枇杷压枝,便是隐水最诱人的季节,那真是“人间仙境”呢。

天蓝得透明,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里的各个自然湾,我脑海中却浮现出隐水二十多年前的模样。“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管,都去外头住。”这是我的出生地,印象中的隐水农舍破旧,荒草萋萋,一条机耕路蜿蜒曲折,到处充满了苍凉干涩,周边人都说“有女莫嫁隐水郎”。稀疏的植被涵养不住水分,每逢下雨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加之每隔两年要发一次很大的山火,山上始终是低矮的荒草林裸露出来的是实打实的困窘。

“隐水村有18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湾,456户,1955人口,其中贫困户167户554人。隐水村全是山坡地,农作物产量极低;人均水田面积不到两分,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了,村里留下的是‘三六九’部队。”村支书袁达献道出隐水村过去贫困的根源。生态环境差,干旱缺水,自是广种薄收,种一亩收一斗,种一坡收一锅,成了方圆十里闻名的贫困村。那些年隐水人光出不进,常住人口锐减。

一晃近三十年了,隐水便在我的记忆中淡去了。人已中年,故乡情愫丝丝漫卷,这时的隐水村却已是通山县主要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旅游,在恢复原生态的田园景观、重新寻回农耕文明记忆的同时,更将原先在外务工、求学的人源源不断地吸引回来。乡村,重新变得生机勃勃。

乡村旅游是一根扁担,一头挑起市场和游客,一头挑起产业和村民。

乡村旅游加速发展,扮靓了全村的自然湾,改善了这里的民生。昔日卖不出去的农副产品成了抢手货,长年沉寂的隐水洞成了旅游目的地,依山傍水的农家院成了农家乐,宛如璀璨繁星散落在隐水的土地上。

红火起来的日子让很多村民明白:美丽山水加自力更生是可以战胜 贫困的。

绿了山川,富了百姓。如今的隐水村被绿色晕染了,原来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栽植果树。原生灌木丛植物封育后重现生机,每到五月,杜鹃纷纷绽蕾,满坡嫣红。林果产业是隐水村另一个重要的致富之源,果林面积扩大到近4000亩,初步实现人均2亩果树的目标。村支书袁达献算了一笔账,依托隐水村特有的山水、人文、历史资源,通过打造避暑、休闲采摘、赏花垂钓、瞻仰革命遗址的旅游产业格局,“五彩”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全面推广,近几年隐水村人均收入一直稳定在每年1.9万元。




在隐水,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美丽邂逅,活力无限——农民变创客、农房变客房、产业变风景、农产品现货变期货……“溢出效应”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抓到了“风口上”的红利。

仰仗于政策,依托于资源,成就于产业。乡村旅游这一“美丽增长点”,就是撬动“两山”转化的“金杠杆”,更是驱动脱贫步履的重要引擎。

乡村旅游的红火,引得很多人回村务工或发展民宿。乡村旅游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更直接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我在隐水洞入口烤红薯、买土特产,一月能挣三千多块钱,比以前种半年地赚得还多。”方有盛十分欣喜地对笔者说。他可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在精准扶贫的作用力下,不仅脱了贫,生活还过得有滋有味。

每天傍晚,郑家湾的徐秀范结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家。几年前,她在广东鞋厂上班,想家想孩子;把生活成本除去,工资结余也就2000多元。如今,村里发展旅游,她就近上班每月收入3000多元,还把家庭照看得妥妥的。

一村披锦绣,万户气象新。几年间,隐水的旅游发展直接带动1100余人吃上“旅游饭”,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00多万元,全村已实现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原来住在油榨塘的李茂林,花30万元在隐水洞高速出口建起了农家乐。笔者看到,客厅里摆着沙发,茶几上放着吊兰,卧室里安装了空调、电视、网线,墙上挂着油画,整个房间干净又温馨;卫生间里配了一台海尔洗衣机、一台小鸭牌的浴霸;厨房里配备了燃气灶、冰箱。正在晒玉米的女主人对笔者说,城里来的家庭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在这里都能满足,一张床位的价格为每晚八十元,还可以吃到地道的农家菜。

像李茂林这样的农户在隐水村共有20多户,每户门口都挂着带有编号的农家乐木质标牌。出乎意料的好人气不只让农家乐经营业户们乐在心里、喜上眉梢,更让其他村民也连带着“沾了光”:蔬菜、瓜果、干山货、土特产都成了抢手货。据介绍,在游客最多的季节,紧靠隐水洞口的一家店铺曾创下一天销售5000多元山货的记录。

隐水村变了,变得灵动、秀美。林荫笼罩下,野草野花长势茂盛,徜徉在山谷,偶有山兔奔逐,山鸡振翅翔飞。硬化路面像玉带一样把隐水串联起来,村头的南山头绵延起伏,把绿色家园的触角延伸到远方,一幢幢红砖碧瓦的农舍错落有致,小汽车横卧在房前屋后,诉说着富庶的生活。

春日阳光温和,边走边谈间不觉已来到村南的山腰。回望山下,视野豁然开朗,田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村支书袁达献说:“村容村貌变好了,大家的精气神儿都上来了。日子变好了,村风民风也变得清朗了。每年到隐水村旅游的不下60万人次。”听到这句,胸口仿佛被撞了一下,发自内心地为隐水点赞。

可以笃定,隐水人已从过去的迷阵中走了出来,与贫困彻底告别。我也被拉进了“咱们的隐水”微信群,群里凝聚了乡情,暖意融融。

      郑安国,笔名:隐水郑歌、郑歌,1976年出生,通山隐水人。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新闻等作品近100万字。现任《咸宁周刊》副社长、《九头鸟》执行主编、《通山文艺》执行主编。咸宁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咸宁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咸宁市小说家学会副会长、通山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08/00c1ad51b1ea638a2a61e35e4cf94089.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