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唱神歌的人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0-10-10 16:15  


云上通山报道:(特约通讯员 张长征)  在通山县通羊镇南门桥地带有一支民间神歌队,逢节假日就在家中或在圣庙一处,一般受人家喜忧事邀请也乐意前往拉开场子,他们拿出器具,亮开嗓子,你唱罢我登场,其唱腔婉转悠长,格调轻松自由,韵律朗朗上口,措词即兴发挥,内容惟妙惟肖,常令人忍俊不禁,引满堂喝彩。

说起这支山歌队的由来,却与一位78岁的老人密切相关,那就是神歌队队长管芝兰老师。

管芝兰,1942年生人,2015年被咸宁市文化体育和新闻出版局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山神歌”代表性传承人,现居住在凤池社区新南小区567号。管老师原是管家人,因自幼丧父,家境窘迫,后由石航村一个叫张永江的先生抚养,张家视为已出,在12岁时送她读书,读过半年通山师范,后因家贫辍学。养父是当地打山鼓、唱山歌的能手,农忙时常被人请去成了劳动鼓干劲的“号子”,或是远近村里人办红白喜忧事请他去“热闹”下,管老师便从小就伴随父亲在田埂地头或走家窜户,通过耳濡目染而深受启发,因她像一个男孩的性格,大胆活泼,聪明伶俐,打小时候便能哼上几句,经常约小伙伴扯猪草、砍柴时就对起了山歌,在上学的时候,她对山歌张口就来,每天须唱上几首才过瘾,她经常把山歌唱给班里的同学听,其动听的歌喉,悦耳的嗓音,独特的韵味,至今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管芝兰老师年轻时爱上了神歌。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管芝兰老师的唱山歌情调就多了些,她相中了一位在原通山米厂工作叫梅声松的小伙子,后来为她生了六个儿女。她三十岁的时候,她发现通山的神歌风靡一时,流脍人口,听锣鼓一响,各家倾巢而出,欢聚一堂聆听神歌。因神歌歌词妙趣横生,格调轻松诙谐,形式灵活多样,最大的特点是现场参与对唱的人气较旺,只要你把握住腔调,懂得格律诗,知会押韵,就可临时对策,即兴发挥,脱口而出,以七言格律诗的形式而去抒情歌唱,可借物言志,可说古道今,人人可参与其中,其乐融融,一时深受人们的喜爱。管芝兰老师被这种博大精深的神歌形式所吸引迷住,便开始学唱神歌,那时,通羊镇神歌流行唱“通山八景”,每逢大伙聚集在一起唱神歌的时候,一般唱萝卜尖山、衢潭畈、双溪流水、双岭、南门桥、翠屏高塔、犀港湾,唱完八景,以人景相融的意境吟唱出来,唱罢,又以梁山好汉或是三国豪杰、隋唐英雄,将典型人物故事以四句七言形式简短地表现出来,让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一般人家做喜事,通宵达旦地会连唱两天两夜不间断,在那几年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她先是跟着大伙学唱景观与人物,学习人家七言绝句的平仄、押韵、对仗,后来,身边只要有唱神歌的人,就要拉上练唱几段,一天不唱就闷得慌,一唱就唱到了今天。

管芝兰老师自三十岁开始研究神歌。她发现通山神歌已有千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楠林、老环城、厦铺、杨芳一带,当时,通山神歌一般在大年初一至十五期间,族人以吟唱神歌的形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族人安康。神歌歌堂一般设在祠堂内,祠堂大厅燃起熊熊大火,堂上摆着菩萨像及祖人牌位。歌堂大厅两侧坐着主队歌手及客队歌手及观众助兴,伴奏的乐器仅有鼓和锣,第一段以打击锣鼓过门,由领队起“歌头”,也叫请神,一般是固定的祝福词句,随后是即兴而吟部分,也叫主题歌,然后嘱神,一般根据族人一户一户进行叮嘱神灵保佑。嘱到哪家,哪家燃放爆竹奉上糖果敬神灵,最后是喝采部分,也是神歌结束的时候,族人才悻悻离散去。这是从有神歌以来的老规矩,后人一直效仿延袭至今。后来,神歌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哪家生小孩会请歌手们上门会唱愈长愈大之意,哪家建房上梁会请歌手上门会唱发福发贵之词,哪家过世会请人会唱积善行孝之道,或是,在五一或是国庆节日或是好政策出台时歌手们也会聚集在一起自娱自乐,一块歌颂太平盛世,等等,表现形式多样,歌词手法不一而足。管芝兰老师在丈夫的宠爱下,一辈子没有参加过工作,只唱了一辈子神歌,有时一天不出门老伴就感到奇怪。在她唱通山神歌近60年的生涯里,神歌就是她的职业,她积累了大量的神歌素材,可惜没有记录成书,一些历史资料尚无保存,从研究学的角度来讲,令人遗憾,由于她年事已高,记性不是那么好,近年的嗓子也有点问题,许多经典的好绝句很难整理成章,好段句也难唱完整。

管芝兰老师于2014年开始接收徒弟。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传统文化开始出现了被逐步排斥现象,通山神歌发展到今天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势头,歌手老年化,神歌有所淡化,导致现在神歌出现了退潮现象,唱神歌的人越来越少,管老师于2012年3月成立了通山神歌队,吸收了十几名队员,接收五名弟子,最小的三十余岁,最大的六十余岁,她对弟子态度温和,但对神歌奥调上对平仄、押韵、对仗、措词方面要求十分讲究严格,不允许有玩笑不严谨言辞出现,她倡导神歌以生活为主题,以歌颂爱情、劳动、政策等为主线,做到歌前定位,歌中紧凑,歌后点评,力争在神歌内容与形式上有所新突破,形成神歌的真、善、美的良好新氛围,相信自己能将神歌得到传承和保护下来,一定会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认可。

(编辑:刘正杰     编审:程思)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10/600c79f06829b3e9a4a729c1aca032e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