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枇杷熟时更含情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0-11-03 08:49  




枇杷熟时更含情

(郑安国)




2017年1月10日,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公布,通山县“隐水枇杷”被正式认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年,“隐水枇杷”又获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和“全国一村一品”优质农产品。这些喜讯,无疑是对隐水枇杷品质的肯定,也对保护地方品牌,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地方品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隐水村,地处四周环山的小盆地之中,气候湿润温和,适宜于枇杷的生长,从江浙引进枇把种植栽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隐水枇杷果大,味美。其果主要供生食,同时也可以制罐头食品;树供观赏,花为良蜜源,叶可入药,其性平、味苦,清肺下气,和胃降逆,主治肺热咳嗽,呕吐呃逆等症。全村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田头地边都栽有枇杷,总计有2000多株,大的枇杷树有两尺围,树盖有20多平方米。每逢挂果季节,房前屋后,漫山遍野的枇杷像小灯笼一样挂满枝头,不但给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也给该村平添了一道亮丽风景。被阳光宠溺过,被农家人呵护过的枇杷,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最天然的甜蜜。自古以来深受村民们的偏爱,村前屋后随处可见枇杷树影婆娑,一粒金黄的小小枇杷往往能勾起通山人万千乡愁。

人间五月天,隐水枇杷鲜。每年的五月,隐水村就会变得热闹非凡,从各地赶来游隐水洞、摘隐水枇杷、品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隐水枇杷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统一包装的鲜果产品卖到了武汉、南昌等省会城市,合作社成员更是达到232户,遍及全县5个乡镇23个行政村,村民枇杷亩平年收入最高突破6000元,小小枇杷变成致富果。

今年疫情阴霾渐渐散去,李七松的枇杷园里欢声笑语,人头攒动。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我感觉家乡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李七松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通过学习时政知识,让他创业的底气越来越足,也更加坚定了产业富民的梦想。在村民大会上,李七松提出,要紧紧抓住隐水洞景区庞大的客流量优势,兴建水果采摘+观光游览的田园综合体,想法得到广泛认同。

2016年开始,李七松立志将隐水枇杷做成振兴乡村的主打招牌。一方面,李七松倡导将村里的枇杷古树群保护起来,另一方面,他把村里70多户枇杷种植户吸收进合作社,扩大枇杷种植面积。

“种植枇杷不仅可以绿化荒山,还可以成为带民致富的主导产业。”李七松说。为此,他不仅自己承包荒山,在石头缝里种植枇杷,还主动钻研枇杷病虫害防治技术,将学习到的技术义务教会村民使用;同时,他积极对接扶贫办等部门脱贫项目,引进最新品种的枇杷苗,免费分给村民种植。在他的牵头下,2年多来,隐水村新发展枇杷种植1000亩,枇杷露、枇杷膏等衍生产品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制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乡村振兴研究基地落户隐水村,开启了校社合作新模式。

连绵起伏的山包被绿意包围、碗口粗的杉木和楠竹迎风伫立、错落有致的枇杷树翠碧挺直……在隐水村一个叫梅山垅的坡地上,村民郑传立种植的40亩枇杷黄绿相间,枝头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枇杷,入园采摘的游客往来不绝。

“这里原来山上大部分都是芭茅杂草,土质贫瘠,山火频发。”附近的村民们说,这绿意盎然、热闹繁忙的景象来之不易,凝结了郑传立毕生的心血。几年间,郑传立凭借一己之力,消灭近40亩荒山,全部栽上了枇杷树,荒芜的山头重新有了生机。今年是灭荒植绿的第五年,也是他家枇杷丰收的第二年。说起自家的果园,郑传立的妻子不无自豪,她说除了枇杷之外,家里还种杨梅、桃子等其他果树,“统共加起来也有60来亩经果林,一年四季中三季瓜果飘香,全家人都靠着这片果园吃饭呢。”她向我介绍道。

看到第一批种植大户开始脱贫致富,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袁观学也坐不住了,也陆续开建了20余亩采摘园。“有这么好的扶贫政策,我家日子也会有很大起色的。” 袁观学笑呵呵地说。谈及今后,他一脸自信。

有了合作社的统一管理,果农们就有了定心丸,以往没有成立合作社,价格的主动权都掌握在采购商的手里,他们自行定价,果农只能按采购商的价格销售,“现在由合作社来统一销售以后,按照果质大中小进行分级,价格也跟等级的不同而定价,从而消除了种植户担心价格低卖不出去的顾虑。”身为大畈枇杷协会副会长的李七松介绍说。

“种”钱得绿换“金山”。“这块我想着把它们再提升改造下,提高果品质量,那片,我想再扩大一部分种植面积……我把钱种在山上,让荒山变成金山,就能生出更多的钱来,让父老乡亲们都富起来。”李七松正在枇杷园里和工人们话发展谈未来。

谋发展,还得兴产业,更要树品牌。村支书袁达献告诉我,近年以来,隐水村在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基础上,以“乡村更加靓丽、生态更加良好、村民更加幸福”为目标,围绕“农旅名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借力优势自然资源,努力打造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实现乡村振兴再添底气。

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隐水村清晨的宁静。民宿里居住的客人们吃完早餐,携着提篓,举着相机,开始一天的休闲生活,他们正兴致盎然地体验着别样“慢生活”。

今年枇杷丰收时节,我走遍了隐水村的山头水角,当时阳光正好,一阵暖风吹来,山岭坡地上的枇杷树,枝叶交错,光影移动,树声沙沙。放眼朝气蓬勃的隐水村,青山绿水孕育勃勃生机,隐水村的村民们在通往幸福的大道上,享受着新农家、新生活的快乐、丰富和美好。见此情景,我心念一动,作一诗以记之:枇杷起舞耀新晴,总是乡关赋骏声。煦暖东风吹不尽,行人春草又盈盈。



作者简介



 郑安国,笔名:隐水郑歌、郑歌,1976年出生,通山隐水人。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日报、湖北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新快报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新闻等作品近100万字。现任《咸宁周刊》副社长、《九头鸟》执行主编、《通山文艺》执行主编。咸宁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咸宁市评论家协会理事、咸宁市小说家学会副会长、通山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11/2afdb04ac9a882ef97e12219f8431328.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