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记忆系列③】短视频丨手工漏薯粉线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1-01-08 12:48  


红薯粉在通山很常见,然而经过不同食材的搭配和不同方式的烹饪,他会摇身一变,成为餐桌上回味无穷的地方美食。为了获得更丰富的口感,通山人民巧妙地变“粉”为“线”,择特定的气候时节、聚精准的工时人力、定严谨的流程工序,使手工制作薯粉线成为通山饮食文化历史发展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年关将至,黄沙铺镇烽火村的婆婆为了让在外打拼的儿孙辈们能尝到地道的家乡美味——手工薯粉线忙活了起来,乡亲们都赶来帮忙,热气腾腾、炉火正旺,大伙一边忙活一边闲话家常。

粉线的成形,靠的是“漏”,这个打孔的葫芦勺就是必备的工具之一。在漏之前有个技术活很关键——“勾芡和粉”。为了增加红薯粉的黏性,须加入事先调制好的薯粉糊,即生薯粉冷水下锅,边煮边搅直到熟透成为黏稠糊状,倒入盆中与生薯粉一起拌匀。此时,加入用生粉和温水勾兑的芡,趁热迅速揉搓,使生粉、糊和芡“水乳交融”。何时可以漏粉线了,是一个繁复的过程,芡少了,则质地过硬,无法漏出线;芡多了,则质地太稀,无法成形。只有恰到好处的分寸才能为爽滑、劲道、Q弹的口感打下基础。多少粉加多少糊、多少芡?全凭操作者的经验,秘不外宣。在农村,只有少数人能掌握其中诀窍,成为乡里远近闻名的熟手,成为手工制作薯粉线时节最抢手的香饽饽。

所有“和”、“漏”、“煮”、“晾”工序必须就着滚烫的沸水和冰冷的凉水一气呵成,男人们一起和粉、漏粉,女人们则忙着煮捞、晾晒,往往要忙活到深夜。随着声声的捶打,漏出的粉线顺势进入沸水煮熟,随即挑入一旁的冷水锅定型,再迅速捞起,反复过几道凉水,降温冷却,摊开晾晒。到这里,整个工序靠人力才进行了一半,接下来就要靠大自然的力量了。

随着室外温度降至冰点,粉线开始进入休眠,慢慢冻结。一夜的等待,霜冻的大地一片茫茫,在初升冬日的映射下,身披白霜的粉线光闪闪、亮晶晶。有经验的老人家说,手工薯粉线只有户外冻过了才算成功,才会有糖分的堆积、劲道的韧性和鲜美的味道。温度缓缓升高,冰晶渐渐融化,他们开始苏醒了。婆婆把解冻的粉线摊开到竹篾编制的晒场上,等到晒干水分收获储藏。透过婆婆的喜悦,我们仿佛看见了儿孙们品尝美味的幸福。

大自然的馈赠来之不易,勤劳人民的智慧更难能可贵,手工薯粉线这天时、地利、人和不可或缺的制作工序,成就了舌尖的美味,更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品质不断地追求和向往。

(编辑:刘正杰    编辑:唐成)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101/764684c22b257ab48a93838b601d93da.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