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宫文学】铁御史吴中复遗事考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1-01-21 15:22  


铁御史吴中复遗事考

作者:吴世湖


他与包文拯同朝为官,一身刚正竣厉,在位弹劾两宰相,被皇上赐予“铁御史”,加授当时顶级殊荣“龙图阁直学士”, 这就是北宋时期通山籍监察御史吴中复。他一门十进士,三代御史四代名臣,这样的重臣,这样的功名,这样的奇迹。在通山、乃至全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吴中复少时就读于哪里?安葬于何处?后人居住在什么地方?这是我多年思考的问题。

御史故居今何在

我查阅了《通山县志》《名人与通山》《兴国州志》《阳新进士录》以及王可喜先生所著的《鄂南宋代文化名人考》《永兴吴氏宗谱》等书籍。 吴中复这个鼎鼎人物,在通山志书中少有记录,在《兴国州志》中记录较多,这是曾经的行政隶属关系所至,故不少文章将吴中复记为阳新人。

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在车田村进行了走坊,并对吴中复的后人进行采访,弄清了吴中复所居住的湾子叫古铜坑,当年称好屋场。

2021年元月间,我与文忠、发明等朋友一行从县城出发,来到港镇杨林村一组古铜坑,即好屋场。好屋场只剩下遗址并已面目全非,被宽敞的公路填没,公路北边已是一排洋房,洋房后背是小山,公路右边被筑成了路堤,上面满是丢弃的大理石余料。路堤下是峭壁,峭壁之下流小溪,小溪南岸呈平畈。抬眼南望,有一座形如方印的小山。面对场景,我们采访到的打鼓山歌唱的“三贵郎,三贵郎,三贵住在好屋场,前面案山如笔架,后背来龙树牌坊,门前一条腰涛水,九湾九曲到名堂。”的风景呈现在眼前。

环顾四周,前面案山像官印,前面远山如笔架,背枕北台酷似一把巨型太师椅,一条清流环抱村落。从风水角度看,这是一处上乘的“山环水绕”风水宝地。

如今,人们为改田造地,已将小溪改到了好屋场的后面。虽然旧貌变了新颜,但从秀美的山水和宽阔的田畈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的农耕景象。按照现在的行政隶属关系,吴中复应为通山县洪港镇车田村一组,湾名为古铜坑的人。

寻觅书院北台山

从车田村委会傍的一组,往北蜿蜒行2公里山腰处,就是北台山(亦名云凤山)。呈现在面前是个小平场,有清泉流水,古树林立。一株古树挂满了形如绣球的枝丫,远看似鸟巢,近观是一束束活生生的枝球。就在这树前,一座黄墙红瓦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北台寺。它海拔五百余米,与南面的太平山遥呼相应。寺内菩萨满坐,台阶旁竖立着近代文人的碑文,却不见古人的文墨,更不见龙图书院,问及住持,言在寺庙旁,具体亦不明了。后据车田村王贤棣老人介绍,北台寺位于龙图书院的右边,我们在周围寻觅,发现古老的石墩、石柱,这应是当年的遗物。住持带我们来到庙堂后面,有一古磬,击之发出铜磬声。从磬壁上记录的文字看,寺庙历史可追溯到乾隆年间。关于北台山龙图书院,我们不难在历史书籍上寻找到答案。《兴国州志》卷之三十六杂志“寺观”中记录:“北台寺,上双迁里北台山。半山起石台,平如掌,广可数亩。台上悬崖攒石垂覆。可庇风雨,流泉绕石罅。宋学士吴中复读书处,号龙图书院,其旁为寺。”在同一志书卷之二十二人物志“国朝”中记有:“王德尚,字公远,上双迁里人……里故有先贤吴仲庶龙图书院,后废为寺,兵火后德尚复之,以为后学肄业地……”文中的吴仲庶即吴中复。如今有修复的北台寺,却不见了龙图书院。北宋天圣二年(1024),吴几复与弟弟吴嗣复同科考中进士,荣耀梓里,家乡的地名由此更名为“双迁里”,为双双升迁之意。吴中复入北台寺埋头苦读。宝元元年,也就是吴几复、吴嗣复两个堂兄考中进士后的十四年,吴中复也考中进士。不仅光宗耀祖,也让双迁里载满殊荣。家乡喜获崇儒乡的美誉。之后不断积学兴家,一门有十多人荣中进士。最为显赫的是吴中复,历任峨眉知县、潭州通判、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虔州通判、右司谏、同知谏院、御史杂事、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成德军、成都军、永兴军,河东都转运使、枢密副使。特别是任殿中侍御史期间,不畏权势,严惩黩怙,先后弹劾梁适、刘沆两位宰相。如果说包拯铁面无私,但他必竟惩治的是低级官吏,而吴中复弹劾的是在己之上的高官。就说梁适吧,当时一家父子、兄弟、亲戚都为宋朝大臣,梁适还晓通法令,并多挟智数。梁适不仅是当朝宰相,还是太子太傅,对他进行弹劾,谈何容易;再说刘沆是刘景洪之孙,全家在朝为官,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长于吏事”,平时善于刺探别人的过失,善于拿人之短护己之阴,反功能力大大强于吴中复。二位宰相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功劳作著、位高权重的高官,正因为如此才恃才傲物,成为黩怙之宦。对他进行弹劾,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吴中复若不是自己白玉无暇,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但吴中复不为清流所许,敢作敢为,一罢到底,终得成功。被仁宗皇帝赐与“铁御史”的荣耀。后虽遭贬回乡,却无怨无悔。多少年后,南宋皇帝还要在北台寺敕建龙图书院,以纪念吴中复,激励仕林。

历史资料记录:吴中复少年时在北台山读书。到南宋时、也就是吴中复离世后,理宗皇帝力图振作、树立榜样,从而敕建了龙图书院。

松林深处埋忠骨

吴中复卒于1079年,终年68岁。《永兴吴氏宗谱》记录吴中复“殁葬黄土岭后名大松林有龙图碑。”《阳新进士录》有“归葬梓里斑鸠崖下黄土岭大松林,与其兄嗣复、几复共葬一处,墓前立有龙图碑”的记载。我们从车田村李子坳北行,在村庄、阡陌中穿行柴福垅、官家垅3 公里,来到一条幽静的山垅,两边是茂密的林木和翠竹,中间是荒置的水田,在山垅尽端出现了山包,山包上出现了石碑和坟墓,这就是大松林。在立有石碑坟墓的一侧有座无碑坟墓,这坟墓处于山包的中间位置,据当地一位王姓老人回忆,小时候在此山中砍柴,这座无碑坟是有龙图碑记的。作为当时御葬的坟墓定当葬在居中位置,根据阴阳先生的塟坟常理和人们曾经在这里发现的龙图碑记,我们可以断定,这就是吴中复及堂兄吴几复、吴嗣复的坟墓。

那是什么人毁掉了墓碑呢?从当地人曾经所见墓碑的时间看,毁碑该是近四十余年的事。那是“破四旧”时将石碑做了工程呢?还是为了争山权有意埋入了地下呢?不管是什么原因,有必要还原它的本来面目,方能告慰先灵。

御史后人今尚在

从洪港车田村经茅田河村、东坪村 、沙店村 ,车行 9 公里,便是盘田村,在一个隐蔽的山垅旁住有人户,小洋楼后面偶尔能见到一些泥土房,见证曾经的历史。这是盘田村三组石坪湾、一组朋垅湾。吴姓主要在一组朋龙湾(吴姓占百分九十)。该湾离沙店村1 公里余,住有吴、王、陈、朱、明五姓,吴姓最多,有二十多户,七十人丁。今年72 岁的吴远兴老人介绍说:他是吴中复的第三十五代孙。他的祖人为躲避杀戮,270多年前由杨林古铜坑迁到离沙店 5公里的太平山下木马洞,到清朝末期,也就是120年前,又从白马洞迁到了现在的盘田朋垅湾。我们来到吴氏祖祠,见神龛上摆放着吴中复祖宗牌,上面文字为:“宋敕诰授铁笔御史龙图值阁学士荣国公太祖吴中复仲庶灵位”。翻开《吴氏宗谱》,在永兴吴氏良材公系有这样的文字记录:“七十一世中复,字冲(仲)庶,宋玉(宝元)元年戊寅科进士,知金壇县,擢大中御史,升龙图阁直学士,仁宗飞白书铁笔御史三字褒之,谥荣国公崇祀乡贤立书院于北台山自幼读书处,有屋三重,周围余地数亩,详州誌。殁葬黄土岭后名大松林,有龙图碑……”从宗谱、祖宗牌、当地吴姓老人口述可知,洪港盘田吴姓是吴中复后代无疑。在朋垅湾前湾后遍布青翠的南竹,湾中曾有大小土纸作坊五十多家,还盛产河沙,看得出吴中复后人在这里过着无忧无虑的自由生活。

吴中复一身正气,痛恨贪腐,他的峻厉风节,是大宋的榜样,也是历朝以来忠君爱民的典范。在实施乡村战略的当下,无论是从保护文物的角度,抑或是反腐治贪的高度,还是从发展旅游的要求,通山有必要保护好吴中复坟墓、修建龙图书院纪念馆、挖掘吴中复文化。让吴中复精神重放异彩。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101/8c7934305d44a6cf1379beed502ac960.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