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池时评】四论通山高质量发展(四)好作风是最“硬”软环境

2022-01-07 14:08  

编前语

12月31日召开的加快通山高质量发展暨项目建设、作风建设推进会,既是对当前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一次集中调度,也是对全年项目建设工作的再动员、再部署。通山融媒从今日起,将推出四篇评论员文章,从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发展理念,形成科学机制,改进工作作风四个方面围绕陈洪豪书记讲话精神,展开评论。为全县上下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切实增强推进项目建设、加快通山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凝心聚力。今天推出第四篇《好作风是最“硬”软环境》。

“星光不负赶路人,时间铭记奋进者。”元旦前夕,县委书记陈洪豪在加快通山高质量发展暨项目建设、作风建设推进会上,殷切希望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积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把主要注意力、执行力、落实力聚焦到项目上来,以项目促发展,以项目惠民生,以项目提质效。

这不仅是一串高亢激越的阵地冲锋号,更是一份沉甸厚重的民生责任书。在前不久召开的县党代会和县“两会”上,新一届县领导班子立足通山县域实际和赶超发展需要,明确把五年任期作为重点项目攻坚期。而此次大会,就是县委、县政府高扬“项目为王”理念的沙场大点兵。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所以,未来重点项目攻坚期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无一不与全县所有部门、所有乡镇、所有干部息息相关。

纵观国内外,拼资金、拼要素、拼投入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远,而发展理念开放、诚信建设良好、政务服务高效明显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换言之,项目建设的多寡、大小,项目的招引、落地、开工、见效,其决定因素已不在硬环境,而更多在于软环境,在于行政作风的优劣,在于所有单位和党员干部的换位意识、靠前意识、务实意识、奉献意识、忠诚意识。

客观地讲,经过多年的发展,通山在硬环境上与周边同类地区相比,差距不大,但在发展理念、服务意识、干部作风上却差距很大。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具体到项目工作上,“浮、推、绕、拖、假”现象尤为突出:有的浮在表面,看似推动工作,实则毫无进展;有的推诿扯皮,老是部门之间相互打“太极”;有的缩脚缩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到矛盾就立马“绕道”而行;有的拉三抵四,这规定那规定,最后搞出“慢性病”;有的表态嗓门高、承诺决心大,一到具体工作就言他,光打雷不下雨。

如此“老爷作派”,怎能营造出高效的投资环境?!怎能在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如此“麻木不仁”,我们拿什么去与兄弟县市拼?!我们拿什么去赢得客商的心?!

改善软环境,是加快项目建设、提升县域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软环境的竞争。实践证明,谁能创造更好的软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软环境建设,才有可能形成“洼地效应”,吸引资金、项目、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快速聚集,增强发展新动能,在区域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主动。

事实也多次证明,环境好,没有优势可能创造优势,没有资源可以集聚资源;环境不好,有优势也会丧失,有要素也会流失,有机遇也会错失。通山能不能有大发展,能不能实现大作为,关键在于软环境好不好。而软环境的营造,又决定于干部的作风好不好。所以,从一定角度看,好作风就是最硬的软环境。

在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改善软环境这关键一招,着力营造担当作为的干事环境、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开明宽松的政策环境、开放包容的创业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让自身发展实力、服务品质、群众基础、队伍作风等基本要素真正“硬”起来。

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在干部作风;一个地方的发展,兴在干部作风,衰在干部作风。希望同志们在项目攻坚的征程中,多说能、少说不,多实干、少旁看,多靠前、少退后,多紧盯、少懈怠,多疾步、少慢行,在火热的工作中锤炼自己、检验自己,在为民的事业中奉献自己、成就自己,在通山高质量发展的大交响中留下自己最美最强的音符!(特约评论员  廖双河)

(编辑:谭梦星   编审:邓文义 唐成)


https://img.cjyun.org/a/10134/202201/d2e29b10cb01ca9d8c14b3199f454d9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