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心,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为感恩父母,我写过几篇有关父亲的文章,对母亲却只字未提。虽然心里有想写母亲的冲动,但每当拿起笔时,却又不知从何写起。不是母亲不够好,也不是母亲不疼爱我,而是怕我稚嫩的文字,描绘不出慈母的万分之一来。
母亲出生在一个贫困人家,三岁外公就去世了,五岁不到被爷爷抱回做童养媳。由于家庭困难,母亲没进过一天学堂门,也不识一个字,但她却是我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深深的影响着我。小时候,每到秋收过后,就会有许多操着外地口音的陌生人隔三岔五的来我家乞讨。自我记事起,母亲从来都没有让这些人空着手离开过,每次都是把家里打好的粮食送给他们。母亲对陌生人的这种怜悯之情,引得邻居多次好心劝告。说这些陌生人是依靠乞讨来做副业赚钱的,叫母亲不要施舍与自己无关的外乡人。母亲不知怎么了,就是听不进去,还用:“假如这些外地人有吃有喝,谁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挨家挨户乞讨,遭人白眼”的话语来“回敬”叔叔婶婶们。还时常教育我,对人要有同情心,要懂得奉献!
母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生活在乡下农村,全靠耕种那一亩三分田来养活着我一家人,诉说她,无异于在诉说一种平凡,但是这种平凡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村子里年轻力壮的乡亲都到沿海地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全是些老人和小孩,我们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留守村。父母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多病,却把村子里那些荒芜的田地都捡起来种,一捡就是几十亩田,几座山的地。自从捡了那些田地后,他们就日夜忙碌在田地之间。一到丰收时节,母亲总是把成熟的瓜果蔬菜,一簸箕一簸箕的给乡亲们送去,虽说是让大家尝尝鲜,可是一圈下来,家里所剩下的,也就不是很多了。有时看到母亲分完食物后高兴的样子,让我真的无法理解,但过后又让我不得不信服。我无言母亲的善良,但母亲就是用她的勤劳与热心肠赢得了村子里每个人的敬重。
母亲经常教育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做人,就要常怀善心,不要有一丝一毫的害人之心。记得在我五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故意把刚吃完的西瓜皮扔到门口的月台上。虽然这条路不是经常有人走,但是被母亲看见后,她急忙上前制止了我,并教育我道:“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了……”我装着很委屈地回答。母亲显得很生气了,并激动地说:“西瓜皮很滑,你这样把它乱丢在路上,隔壁爷爷奶奶走路时假如踩上去会容易摔倒的,你这等于是在害别人啊!”我在一旁默默地听着,慢慢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到我好像意识到了错误,母亲的口气缓和下来了,继续说:“儿子,你应该还记得去年摔倒的痛吧?也是因为去年踩到别人乱丢的西瓜皮,让你摔倒在家休养了半个来月啊!”我又下意识地捂了捂左脚,那道伤,令我难忘。这时,母亲变得和往日那般慈祥,道:“快把那些西瓜皮捡起来吧。”我连连应“好!” 这件事虽然过去了30多年,但是母亲的话语一直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
有人说,母爱像无边无际的大海一样伟大。而我却说,母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只要我高兴,母亲什么都可以付出。记得有一次,母亲从舅舅家带回几个苹果,分给姐姐们每人一个,还剩两个,因我最小,母亲就把两个苹果全给了我。姐姐看到后,马上要我分给父母吃,我只好把另外一个苹果送到母亲手里,母亲却把苹果递给了父亲,父亲看了看苹果,又把苹果递到我面前,并显得很生气的样子对我说:“大人不喜欢吃水果,苹果难得咬,吃了牙痛,你还是快点吃吧!”我没等父亲把话说完就迫不及待的接过苹果大口吃起来,把手中的两个苹果东咬一口,西咬一口,吃了一会儿,实在吃不下去了,就把那剩下的两个大半边苹果丢进了猪草篮里,圆着肚子高兴地出去玩耍了。可是,当我玩够回来时,却看到母亲正拣起我那吃剩的半边苹果正在啃。这一幕让我小小的心灵着实惊了一吓,连忙跑过去抱着母亲的脖子说,“您不是不爱吃吗?为什么还拣我吃剩的苹果骨头啃呢?”母亲只是微微一笑说,苹果还剩这么多,丢了怪可惜的!从此,我在心底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为父母买许多许多苹果,让他们吃都吃不完。现在终于长大了,挣了些钱,也的确买了许多好吃的东西回去孝敬父母,包括苹果,但是现在父亲去世了,母亲也老了,牙齿全掉光了,真的再也咬不动苹果了。现在留给我的唯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愧疚。
母亲一生勤劳、善良,从未与人吵嘴红过脸,守孝道、疼子女、亲邻里、好朋客,对人对事总是敬让三分。她始终用自己高贵的品格引导着我前行,助我成长,这种精神财富如春风春雨般润泽儿孙、感染大众,让我们永远发扬传承!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阮长兴,戊午年(1978年)生,通山县作协秘书长,县原野诗社理事,作品散见各级报刊、网络媒体,有多篇作品在各类征文大赛中获奖。
朗读者:宋湘琴,咸宁市学生喜爱好老师,中学高级职称,热爱音乐,热爱朗读,曾多次参与主持我县大型文艺晚会,她的人生格言是:做最好的自己!
主 编:阮 冰
编 辑:徐 微
编 审:阮 翀
监 制:邓文义
总监制:阮班新
出品人:阮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