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变礼堂工作情况汇报

云上通山——通山县融媒体中心   2020-11-10 14:51  

自我县开展宗祠整治工作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相关单位和各乡镇的合力推动下,通过找准措施,分类施治,在宗祠整治转化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通过以乡镇为单位,对全县宗祠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共登记宗祠577所,并按照“一祠一档”要求,认真填制《通山县宗祠(祖祠)整改、备案情况登记表》,对全县577所宗祠进行了建档立卡,全面撑握了全县宗祠的基本情况。同时按照“五个一”的标准将577所宗祠转化为文化礼堂,转化后的文化礼堂初步建立了日常管理制度和活动登记备案制度等长效机制。

二、具体做法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宗祠整治工作,将宗祠整治工作纳入了年度责任考核内容,作为县政府重点督办工作来抓落实。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副县长柯振华同志为组长的宗祠建设与管理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整治方案,召开了宗祠治理动员会,对全县宗祠整治工作进行了整体安排部署。为确保宗祠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组成督查专班,多次赴各乡镇进行检查督办,及时召开宗祠整治推进会,针对宗祠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措施。并将宗祠整治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拨付245万元资金用于宗祠功能转化,为全县宗祠整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找准措施,分类施治。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对全县宗祠进行了分类整治。一是对2018年1月后新建、在建的宗祠或确需维修的百年古祠,严把立项、用地、规划、建设审批关,由乡(镇)、村(社区)协作配合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依法对违法占地或未办理规划手续、乱建违建的行为开展全面清理和查处,杜绝随意乱建宗祠现象;二是对全县577所宗祠功能进行拓展,将宗祠创造性转化为党组织领导下的“文化礼堂”。同时挑选一批具有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优势的宗祠,打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乡土餐饮馆,让闲置资产变成经济增收门路和经济来源渠道。

三、取得成效

(一)丰富了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阵地作用,着力构建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通过创新活动载体,不断丰富活动形式,把送科普、送普法,送演出、科技知识培训、文化大讲堂、假期补习班、志愿者业余辅导班等各种资源融入平台,为村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便捷、长效、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引导村民群众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在良好的氛围带动下,涌现出了一些好的宗祠转化利用典型。南林桥镇湄溪村五组以“关爱妇女”为载体,每年“三八”节由全组男性村民分年龄段,分批次地宴请全组妇女吃欢庆饭,看联欢节目;通羊镇德船村十二组以“互助补习班”为载体,采取优帮差、高辅低等结对互助形式,将当地学生集中到一起,在宗祠内补习功课;九宫山镇寨头村三组以“助学济困”为载体,联合当地贤能,依托宗祠场所,成立了“助学济困基金会”,每年支助贫困学生和特困对象15至20人,救助金额达2至3万余元。

(二)增加了经济效益。把一批具有地理位置、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优势的宗祠,打造成农家乐、休闲旅游点、乡村餐饮馆,让闲置资产变成经济增收门路和经济来源渠道。大路乡犀港村利用“王氏祠堂”,通过承包出租模式,开设乡土餐饮,每年向村组上交利润20多万元;闯王镇高湖芭焦湾“焦氏祠堂”,洪港镇江源村“成氏祠堂”,黄沙铺镇孟垅村“孟氏祠堂”等20多所百年古祠,改造成为“民俗休闲观光景点”,每年游客达10多万人次。

我县宗祠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宗祠整治工作中,我们将以问题为导向,切实加强整改落实,不断推进宗祠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通山县民政局

2020年11月8日

相关阅读

https://img.cjyun.org.cn/a/10134/202011/95c8049c1ae681873bd1cfc86df281e1.jpg